關於加密貨幣,你瞭解的有多少?
加密貨幣可以說是風頭正盛。從埃隆·馬斯克在Twitter發佈的資訊,到隱晦的超級碗廣告,再到洛杉磯斯台普斯中心更名為Crypto.com競技場,現如今基於區塊鏈的數字貨幣似乎勢不可擋,甚至是無可避免。
這種勢頭似乎要推著我們進入網際網路的下一階段Web3,一個建立在區塊鏈、加密錢包、非同質化代幣(NFT)和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AO)之上的網際網路生態系統。不過在飛馳向前的過程中,我們有必要暫停一下,思考自己是如何到達現在的位置的,以及這些技術發展可能對商業產生怎樣的影響。
為瞭解加密貨幣的起源、全面思考當前存在的問題並放在Web3的框架下考慮,我採訪了科技記者傑夫·約翰·羅伯茨,《加密之王:一家初創公司努力把加密貨幣從矽谷帶到華爾街》(Kings of Crypto: One Startup’s Quest to Take Cryptocurrency out of Silicon Valley and onto Wall Street)的作者,也是區塊鏈媒體Decrypt執行總編。以下採訪內容經過編輯。
Q:很多人聽到加密貨幣,立刻就想到比特幣,或許還有狗狗幣(Dogecoin)和以太幣,但這個詞所指的顯然遠不止這些。給我講講廣泛意義上加密的定義吧,還有為什麼加密貨幣現在很重要。
加密貨幣是個含義不定的術語,本質上是運行區塊鏈的軟體。而區塊鏈只是記錄每一筆交易的賬簿。這意味著區塊鏈防篡改、分散且永久不變。聽起來像是很多時髦的詞堆砌在一起,實際上只是同一個程序在多台電腦上運行,在此過程中驗證精準性。
比特幣是第一個區塊鏈,也是最出名的,完全符合以上特徵,還有可以用於支付的貨幣。比特幣區塊鏈賬簿記錄的一部分內容正是這個:防篡改的交易記錄——誰向誰支付了比特幣。
現在有幾千個品質和安全等級各異的區塊鏈。比特幣之所以顯眼,是因為比特幣是第一個,從未被駭客入侵過,而且在某種意義上向世界證明了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前景。
Q:現在知不知道具體有多少種加密貨幣?還是說沒有一個確切的數字?
真的是幾千種。大部分是不可靠的騙局,沒有什麼有價值的技術。但加密貨幣吸引了很多投機客,只要你建立一種加密貨幣,就會有人願意買。
Q:可以講講加密貨幣的起源嗎?
加密貨幣起源於一場名叫密碼朋克(cypherpunks)的運動,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密碼朋克是舊金山灣區的一群重視隱私的密碼學愛好者和程式設計師。這些人嘗試建立一種不必依賴中央銀行、政府或其他中介機構的新貨幣。
2008年,他們的目標實現了,比特幣白皮書提出了新的概念性驗證。這篇文章提出了一種私密、去中心化的貨幣形式,不會被駭客入侵,也不需要可信賴的權威機構維護。
Q:這麼說,區塊鏈技術的首次應用就是加密貨幣,第一個加密貨幣是比特幣。
沒錯。而且事實證明,加密貨幣的確能用,安全又有價值,現在人們在其基礎上建立各種事物。你可以把它當成一種作業系統。現在區塊鏈技術有了各種應用,建立貨幣和支付只不過是其中之一。
Q:2008年白皮書是什麼人、什麼組織編寫的——這項技術背後的發明家是誰?
發明比特幣和區塊鏈的是匿名作者,化名叫中本聰。在比特幣的世界裡,推測中本聰的身份幾乎是不禮貌的行為——不過我不在乎這種細節。我認為中本聰是早期灣區的幾位程式設計師共用的身份,其中一個人叫哈爾·芬尼(Hal Finney),幾年前死於肌萎縮側索硬化,還有跟他密切合作的尼克·紹博(Nick Szabo),是一位博學的程式設計師、律師、自由主義者。從早期的記錄和郵件討論組來看,這兩個人即使不是中本聰,也一定對這個項目的成功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貢獻。
Q:所以說中本聰之於比特幣,大概處於本傑明·富蘭克林和街頭藝術家班克斯的這樣一種感覺。
的確,這個比喻真棒。
Q:現如今有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加密貨幣在流通,這個巨大的體系由誰監督?
這個問題問得太好了,因為你跟搞加密貨幣的人聊天,他們會告訴你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中心化,沒有領導者,沒有銀行,沒有權威”。但一切項目都需要某種形式上的領導者,因為世界還不夠好。即使比特幣是目前最為去中心化的區塊鏈,也有一群內部人士負責維護程式碼。
比特幣是軟體,就像你用的蘋果商店軟體或者Google瀏覽器一樣要定時更新。絕大多數是小更新,會解釋用途並改善安全性。有一個核心開發者團隊負責保護比特幣,但沒有控制權。
其他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程度沒有這麼高,通常都有一小部分人控制著很多資金,而且擁有過大的影響力。就去中心化程度而言,比特幣的去中心化程度最高,但也有一些負責維護程式碼的人擁有較大的影響力。很多新的區塊鏈(比如Cardano和TRON)則是一點都不去中心化。
Q:我對去中心化很感興趣,因為這關係到哪些人擁有加密貨幣並從中獲利。現在加密貨幣財富集中,與其初衷背道而馳,我們該如何調節?
加密貨幣中有一個術語叫“巨鯨”,指的是擁有巨量比特幣或以太幣等加密貨幣的人。因為掌握了大量資金,他們會對貨幣價值和其他治理決策產生重大影響。
加密貨幣維護者會說,加密貨幣的正常運作攸關巨鯨的利益——推高價格然後拋售並不符合巨鯨自己的利益,因為如此一來人們會對加密貨幣的價值失去信任。雖然許多新區塊鏈的性質就是這樣:炒作價值、騙人購買之後抽身。加密貨幣從建立之初就一直有這種情況。
但比較成功的加密貨幣會更加去中心化,不會讓某個人決定某一區塊鏈上的加密貨幣分配,具體的例子就是比特幣和以太幣。
Q:我們換個角度,加密貨幣似乎會在Web3的發展中發揮巨大作用。你是否覺得Web3是加密貨幣催生的生態系統,還是反過來,Web3催生了加密貨幣?
先出現的是加密貨幣。但進入Web3的關鍵是要有一個加密錢包。最流行的兩種加密錢包是MetaMask和Coinbase Wallet(在集中化交易方面不同於Coinbase帳戶)。錢包讓你可以攜帶自己的加密貨幣,這是Web3的支柱,你需要有錢和錢包,而在Web2隻需要有瀏覽器。
Q:你認為企業和組織如何適應這樣的未來?
我認為企業與Web3和加密貨幣世界互動的方式有兩種。其一就是使用這種支付方式,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使用以太幣和比特幣,還有一種與美元掛鉤、波動沒那麼大的“穩定幣”。這是一種讓金錢流通的絕好方法。從華爾街到零售商,似乎都有強大的推力促使所有人改用加密貨幣作為一種支付機制。正因如此,PayPal、Square(改名Block以表示對區塊鏈的興趣)乃至蘋果都轉向了這個方向。所以我很肯定,用不了幾年,加密貨幣就會成為主流支付機制。
另一種是更寬泛的Web3世界。我們是否應該設定虛擬店面?是否要發佈NFT?人們是否會在元宇宙裡與我們的品牌互動?品牌要思考這類問題。香奈兒和古馳等高端時尚品牌已經涉足這個領域。不過這方面的實績比加密貨幣少得多。
Q:現在有沒有哪些企業採用其他方式巧妙地利用加密貨幣或其他Web3工具?
還是PayPal,讓加密貨幣轉賬變得容易了。還有Coinbase,當然這本來就是加密貨幣公司。這些企業在國際支付和轉賬上的勢頭,對西聯匯款等公司造成挑戰。我們也看見像Robinhood這樣的公司想用更加基於編碼的生態系統記錄交易轉賬和資金,重塑股票交易。
我覺得目前更有意思的用途是在藝術領域。比如在音樂方面,NFT有很大的進展,打破傳統的唱片廠牌模式。DJ 3LAU和Chainsmokers都是深入使用NFT的流行音樂人。遊戲行業也越來越多地採用NFT,育碧和星佳等傳統遊戲廠商都在試水。
Q:加密貨幣現在幾乎沒有法規約束,但這種情況並不會持續太久,對嗎?如果出現了相關的法規,針對的會是哪個領域,你認為會有怎樣的影響?
很多方面都有了關於加密貨幣的法律。歐洲出於環境方面的考慮,已經禁止了比特幣這樣的工作量證明式區塊鏈。當然還有中國,徹底禁止了加密貨幣。美國證監會的規定讓很多加密貨幣初創企業的日子漸漸不好過了,紐約剛剛通過一項法案,暫停特定類型的加密貨幣挖礦。
現實與大家的想像相反,比特幣和其他加密貨幣一直在特定形式的監管之下,特別是法律監管。但這兩年來自監管者的壓力大幅度增加,因為政府對加密貨幣的理解更加深入,而且包括美國在內的一些國家將之視為新的重要稅收來源。這不會讓區塊鏈和Web3的發展停止,但會變得更複雜。
Q:數字貨幣居然能在現實中影響環境,還挺難想像的。能解釋一下嗎?
加密貨幣的環境影響,是相關討論中歪曲最嚴重、誤解最多的一個問題。有時候是因為人們原本就不信任加密貨幣。他們不理解。於是他們把環境方面的批評作為投射自己懷疑的一種方式。
比如比特幣。比特幣挖礦,也就是在區塊鏈上增加區塊,會消耗大量算力。曾經你可以用自己家的筆記本或者手機給區塊鏈增加一個區塊,現在有工廠專門幹這個:倉庫裡擺滿了高速運轉的伺服器,貢獻大量算力,消耗許多能量。
問題變成了“你在用哪種能源?”假如能利用水電、太陽能或風電,那還不算糟糕。如果是燒煤,那我覺得環保主義者就有充分的理由不接受。
不過誤解最多的是,比特幣只是一種加密貨幣,只是許多區塊鏈中的一個。其他大部分加密貨幣依賴的運行並不會消耗這麼多能源。人們說“我不碰加密貨幣,因為會影響環境”就有點離譜了,這要看是哪種加密貨幣。
我覺得還有很重要的一點要指出:傳統金融系統也會消耗很多能源。所以比特幣支持者可以反問,“為什麼只針對我們?”
Q:最後的問題,加密貨幣和Web3要進入生命週期中下一個更成熟的階段,下一步需要的是什麼?
使用者介面需要改進。現在如果你想進Web3看一眼真是太麻煩了,從這個層面來講就像是還沒有瀏覽器的早期網際網路一樣。記住,網際網路早在全球資訊網出現之前已經存在了很久,但我們一直在等待能方便主流使用者使用的工具。
Q:那麼反過來講,接下來發生怎樣的事情會讓我們在二十年後回頭想想,覺得加密貨幣是一場失敗的實驗?
我編寫自己的加密貨幣已經超過十年了。目前我覺得這項技術就像瓶子裡的精靈,放出來了就不可能再塞回去。你這樣問就像是在1993年問網際網路是否會衰落一樣。有一個定理是我們會對技術的短期影響誇大其詞,但卻低估長期影響。我覺得加密貨幣絕對就是這種情況。
Q:本文刊登時,加密貨幣市場發生了崩潰。簡單地說,是什麼因素導致的?
加密貨幣市場遭受了雙重打擊。一是通貨膨脹和其他宏觀經濟力量全面拉低資產價格,許多基金拋售了持有的加密貨幣。二是加密貨幣市場內在的因素:演算法穩定幣Terra崩盤,人們努力彌補損失,導致大量拋售比特幣和其他代幣。
Q:這種程度的加密貨幣市場崩盤有沒有先例?
你可能不信,有的。比特幣從開始到現在經歷過幾次嚴重崩盤,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交易網站Mt. Gox被黑和2020年新冠流行期間拋售造成的崩盤。我們有些人開玩笑說,現在感覺就像回到了加密貨幣的往日時光,那時候價格經常出現30%到40%的波動。
Q:你覺得之後幾天、幾個星期、幾個月裡加密貨幣市場會發生什麼?
現在加密貨幣市場可能會低迷數月,如果廣泛的經濟狀況持續疲弱,就更是會一蹶不振。不過歷史表明,加密貨幣市場是週期性的,會逐漸重建,在一兩年時間裡就可能超過去年11月的高峰。
Q:這周的崩潰對於依賴加密貨幣的Web3項目有什麼影響?
所有Web3項目都依賴加密貨幣,一次市場崩潰不太會讓區塊鏈技術消失。不過顯然,很多項目要收緊預算了,還有很多被前不久的泡沫撐起來的比較弱的項目都會煙消雲散。
Q:作為長期關注這一話題的記者,過去幾天發生的事會不會讓你對於加密貨幣的想法發生改變?
實話說,這些事情基本上證實了我的想法:加密貨幣一直是高度投機和易變的。這次唯一的不同在於規模——更多的人失去了更多的錢。但認真的創業者會持續關注,改善產品等待下一輪的繁榮時期。
拉姆齊·考鮑茲(Ramsey Khabbaz)|文
拉姆齊·考鮑茲是《哈佛商業評論》副主編。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哈佛商業評論”(ID:hbrchinese),作者:HBR-China,36氪經授權發佈。
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36氪立場。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出處: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