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爭議: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最高38%關稅

(德國之聲中文網)歐委會威脅采取的行動,恰恰是德國等一些歐洲政府希望避免的:自7月4日起,向中國產電動汽車征收懲罰性關稅。歐委會稱,這一對歐洲汽車制造商的保護措施,是回應中國"不公平的補貼"。由此,歐盟跟進了美國的步驟:華盛頓如今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100%的關稅。

中國制造商以及美國企業受影響

面向歐洲市場的中國出口商需要做好何種准備?歐盟對中國的電動汽車制造商征收不同比例的懲罰性關稅,也依據過去數月歐盟的調查中,這些制造商的配合度。最高的情況下,將征收38.1%的懲罰性關稅。此外,對所有來自中國的汽車還要征收10%的正常進口關稅。所以,加在一起是48.1%。世界最大的電動汽車制造商比亞迪預計將在正常關稅的基礎上,被加征17-20%的懲罰性關稅。受影響的還包括美國制造商特斯拉。特斯拉在上海生產汽車,向歐洲出口。

談判截止日期7月4日

歐委會副主席希納斯(Margaritis Schinas)在布魯塞爾介紹了這一懲罰措施,並表示,歐委會與中國有關部門取得了聯系,以尋找可能的解決途徑。只有在按照世貿組織規則須進行的對話到7月4日無果的情況下,才將臨時征收這一關稅。之所以是臨時征收,是因為歐盟成員國也有一定的發言權。27個成員國貿易部長須在11月2日前就此表決。瑞典、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德國因不同的原因反對對中國汽車征收懲罰性關稅。法國和西班牙則堅持要征收懲罰性關稅,以保護本國制造商免受低價競爭。

德國反對加征關稅

中國電動汽車平均比歐洲的同類產品便宜20%。德國政府迄今提出的理由是,在電動汽車這一關鍵產業征收懲罰性關稅,只會導致中國的反制措施,最終會引發一場貿易戰,從而造成更大的損失。德國交通部長維興(Volker Wissing,自民黨)在柏林表示:"歐洲電動汽車必須通過更多競爭、開放市場和歐盟內更好的條件實現價格的下降,而不是通過貿易戰和封閉市場。"

中國駁斥指責

北京迅速作出回應:中國外交部一名發言人表示,歐盟違背市場經濟原則和國際貿易規則,"保護主義沒有前途,開放合作才是正道"。目前,中國對歐洲電動汽車征收15%的進口關稅。未來,這一比例可能會大幅上升。

不排除中國在其它經濟行業實施反制措施。受國家引導的中國汽車制造商則表示,仍將繼續留在歐洲市場。歐洲汽車制造商聯合會在布魯塞爾表示,支持歐盟的懲罰性關稅。該聯合會會長德弗裡斯(Sigrid de Vries)表示,比關稅更重要的是對歐洲電動車更強有力的產業戰略、確保必備原材料的來源、低廉的能源價格以及覆蓋廣泛的充電、加氫網絡。

關稅將產生何種效果?

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估算,今年中國向歐洲出口了約50萬輛電動汽車。如果征收懲罰性關稅,這一數字可能減少四分之一,至37.5萬輛。而這一缺口的填補可通過歐洲制造商擴大在歐洲的銷售量,而不是向世界其它地方出口。對消費者而言,供應量的減少可能總體上會推高汽車的價格。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預期今年將佔到15%的市場份額。

對歐委會來說,電動汽車供應量減少是否是個好主意,特別是歐盟亟須在交通運輸領域實現對氣候更友好的轉變?就此問題,歐盟經濟專員多姆布羅夫斯基(Valdis Dombrovskis)早在去年10月對中國展開調查時表示,原則上是需要電動汽車的,但競爭仍必須公平。他說,中國政府須減少在國內的補貼、降低產能。

這一議題或將在周四意大利舉行的G7峰會上也受到討論。歐盟對美國的孤立貿易政策持質疑態度。美國政府對中國汽車的懲罰性關稅導致歐盟受到更大的進口壓力。圍繞這一議題的博弈中,美國總統拜登將如何回應特斯拉也將受到歐盟措施影響,是眾多待回答的問題之一。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Bernd Rieg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