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原材料法案》生效 歐洲能否保障原料供給安全?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東部城鎮比特費爾德-沃爾芬(Bitterfeld-Wolfen)的人們對化學加工的概念並不陌生。但"鋰精煉廠"對這個已有百年化工歷史的市工業園區來說卻仍是全新的事物。荷蘭先進冶金集團(AMG)德國子公司AMG Lithium在那裡開設鋰精煉廠,旨在為歐盟關鍵原料供應安全計劃發揮關鍵作用。這樣的"鋰精煉廠"在歐洲還是第一家。

AMG Lithium希望建立一個電池級鋰精煉廠,為歐洲新興的電池行業提供原料,而不是依賴於中國的鋰供應。

AMG Lithium的首席執行官施特凡·謝勒(Stefan Scherer)告訴德國之聲,該公司可以在2028年前將中國的中間商從鋰供應鏈中剔除,對歐盟在關鍵原材料供應上實現自給自足的目標做出貢獻。這些關鍵原材料包括鋰、磷、鋁土礦以及鈮等稀土礦物,總共涵蓋了34種元素。

歐盟制定對抗中國主導地位的戰略

2024年5月23日,歐盟27國首個全面礦產戰略生效。這項名為《關鍵原材料法案》(CRMA)的法規為戰略原材料供應鏈中的國內產能設定了明確的基准,目標之一包括在2030年前實現歐盟供應多元化。

根據該法案,到2030年,在歐盟年度原材料消耗總量中,至少10%必須來自歐盟內部開采,至少40%的加工和15%的回收階段必須在歐盟內完成。整體而言,"在任何相關加工階段,不得有超過65%的任何戰略原材料來自單一第三國。"

"為了在地緣政治上與中國和美國等大國競爭,《關鍵原材料法案》允許不同成員國對其需求和要求進行協調,這非常重要,"德國國際和安全事務研究所(SWP)高級研究員梅拉妮·穆勒(Melanie Müller)告訴德國之聲。

目前,歐盟對稀土磁鐵的需求完全由中國出口商滿足。中國通過自己的采礦活動,尤其是通過控制原材料的加工和精煉,主導全球金屬市場。

與此同時,歐盟將中國的主導地位視為對歐洲供應鏈以及歐洲各行業綠色轉型的威脅。

在2023年3月公布該法案草案時,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表示,可靠的國內原材料基礎"對實現雙重轉型的關鍵技術制造至關重要--比如風力發電、氫氣儲存以及電池等。"

是時間和資金的問題

為了將歐盟的礦產開采量從目前的3%提升到2030年的10%,需要開辟多個新的采礦點。

但來自標普全球大宗商品(S&P Global Commodity Insights)的分析師Alice Yu告訴德國之聲,從最初的發現到投產,開發一個鋰礦平均需要17年時間。

AMG Lithium首席執行官謝勒估計,生產電池級氫氧化鋰的新工廠總投資成本將在5億(5.41億美元)到10億歐元之間。

但謝勒表示,投資大宗商品項目非常困難。比如,自2022年以來,鋰價已暴跌80%。

"人們對鋰項目的投資非常、非常謹慎,因為以目前的價格水平,很難做出投資決定,"他說道。

法國、意大利和德國發起一項聯合倡議計劃籌集25億歐元初始資金,以支持私人資源項目。但大宗商品專家Alice Yu懷疑,僅靠國家資金無法推動必要的投資。

"如果我們單單將這些資金投資於鋰項目,那麼僅僅為了實現歐盟2030年的目標,就需要數十億歐元的投資,"她說道。

而如果中國投入巨額資金,尋求參與歐盟項目又該怎麼辦呢?

Alice Yu指出了這樣一個同樣需要人們思考的問題,"到目前為止,歐盟與中國在歐盟的電池產能投資方面一直有合作。因此,如果現在開始關注鋰精煉,是否也會尋求在該領域與中國的專業知識和資本進行合作呢?"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