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嗣宗專欄】為什麼美國威脅中國,也要安撫中國

中國軍事實力的增強以及對台灣日益咄咄逼人的姿態,使台海威懾成為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美國有責任支持台灣制定防禦性「豪豬戰略」。華盛頓可以幫助台灣軍隊儲存和訓練海防和防空武器,部署強大的民防部隊,並建立食品和燃料等關鍵物資的戰略儲備,以阻止並在必要時擊敗對台灣的入侵或封鎖。美國軍方也應該更好地做好準備,透過在該地區建立更強大、更靈活、地理上更分散的軍事存在,來應對中國不斷擴大的飛彈庫,這些飛彈對美國的地區基地甚至航空母艦構成了威脅。但威懾不僅僅是武庫中的武器、地面上的靴子、空中的飛機、海上的船隻或規劃桌上的戰略。發出可信的軍事威脅訊號只是成功威懾戰略的一部分。它還需要確保將潛在的對手拒之門外。如果一個受威脅的國家擔心不打仗會帶來不可接受的後果,那麼它就沒有動力避免戰爭。正如諾貝爾獎得主經濟學家托馬斯·謝林多年前所寫的那樣,“只有伴隨著'如果你停下來,我就不會停下來'的隱含保證,'再走一步,我就開槍'才能成為一種威懾威脅。”
華盛頓必須明確表示反對任何單方面改變現狀的行為
邦妮·S·格拉澤 (Bonnie S. Glaser)等學者發表在最新一期《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 的<台灣與威懾的真正來源:為什麼美國必須安撫中國,而不僅僅是威脅中國>(Taiwan and the True Sources of Deterrence:Why America Must Reassure, Not Just Threaten, China)指出,事實上,一個國家的軍事行動威脅越強大、越可信,就越重要,也越難以向潛在對手提供可信的保證。台海三方並未提供彼此足夠的保證。例如,為了加強威懾,華盛頓必須明確表示反對任何單方面改變現狀的行為,這不僅是北京強迫統一的企圖,也是台北追求獨立的政治舉動。當美國與台灣合作加強安全時,必須避免給人留下它正在與台灣恢復正式外交關係或建立國防聯盟的印象。再加上美國和台灣有條件且可信地威脅使用武力做出軍事反應,這種保證將有助於防止戰爭。
前任和現任美國官員過去曾發表不明智的言論,建議美國應正式承認台灣為主權國家,或恢復保衛台灣的明確聯盟承諾,如果獲得通過,肯定會削弱保證並削弱威懾力。會缺乏軍事準備。如果中國領導人相信美國會利用他們的克制來促進台灣的正式獨立或在任何情況下阻止台灣的統一,即使這是透過和平、非脅迫的談判實現的,那麼美國的軍事威脅就會失去效力。北京可能會認為,不發動攻擊將意味著它將永遠失去統一的可能性,或者將允許美國恢復與台灣類似的防禦聯盟。如果中國得出這樣的結論,那麼華盛頓對加強該地區軍事力量的關注可能仍然無法阻止戰爭。
如果他們這樣做就該死,如果他們不這樣做就該死
儘管透過蠻力進行威懾的邏輯直觀上很有吸引力,但理論和歷史都表明,如果不保證這些相同的軍事能力不會被用來以某種方式傷害對方,那麼懲罰威脅就無法起到威懾作用。政治學家里德·保利指出,「將有條件保證與有條件威脅相結合的目的是」提出一種選擇;不會讓目標相信他們“如果這樣做就該死,如果不這樣做就該死。”
為了有效威懾,威脅和保證都必須可信。正如學者馬修·塞布爾、艾倫·達福和努諾·蒙泰羅所指出的那樣,“權力提高了威脅的可信度,但卻削弱了保證的可信度。” 這種動態就是政治學家長期以來所描述的安全困境。為了同時發出可信的威脅和保證,領導者必須培養“面對合規時克制的聲譽”,而不僅僅是無條件施加懲罰的聲譽。正是因為美國應該加強在該地區的軍事存在並使其多樣化,並幫助加強台灣的防禦,所以它還必須提供更明確、更持久的保證。
展示決心並建立令人信服的戰時能力
北京、台北和華盛頓都致力於展示決心並建立令人信服的戰時能力,以表明他們準備好並願意使用武力。北京希望阻止台灣進一步鞏固與大陸的分離,而台北和華盛頓則希望阻止北京攻擊台灣以強制統一。然而,三黨都忽略了相應的努力,以向對方發出這樣的信號:這些軍事準備並不是為了改變現狀,也不是為了排除兩岸分歧最終和平解決的前景。平心而論,各方領導人在某種程度上繼續相互保證。拜登政府高級官員重申,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中國領導人重申,「和平統一」仍然是他們的首選(儘管他們傾向於認為,除了戰爭之外的強制努力仍然是和平的);台北領導人沒有推動正式獨立。不幸的是,這三個國家首都的官員也擴大了他們認為的合法措施的範圍,以表明應對威脅的決心,從而加劇了潛在危險的行動和反應。北京、台北和華盛頓尚未重申曾經使最終和平解決至少成為可能的關鍵聲明。此類保證絕不意味著促進近期解決方案或具體說明任何最終解決方案的細節;它們的目的是要傳達,仍然可能有和平的方式來解決兩岸分歧。
僅靠軍事威脅可能無法阻止台灣問題的戰爭。
例如,北京關於未來台灣與大陸統一的治理建議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越來越不慷慨。北京在1993年的白皮書中提出的「一個國家,兩種制度」包括允許台灣「擁有自己的行政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審判權」以及「自己的政黨、政治權利」。 、軍事、經濟和金融事務”,並承諾北京不會派遣軍隊或行政人員駐紮台灣。前者的保證在中國 2000 年關於該主題的白皮書中消失了,後者在 2022 年的版本中被刪除。「一個國家,兩種制度」在台灣從來都不是一個流行的概念,現在北京加強了對香港的控制,這一概念變得更加流行。再加上中國在台灣附近日益激進和頻繁的軍事行動,未能為台灣的未來提供更具吸引力的選擇,只會讓北京顯得更具威脅性和更不值得信任。
至於台灣,執政的民進黨有支持獨立的悠久傳統,但自1999年以來,它不再呼籲建立台灣共和國,而是堅稱台灣(正式名稱為中華民國)已經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主權國家。現任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沒有尋求正式獨立,而是尋求減輕北京方面最嚴重的擔憂,恪守她 2016 年承諾按照中華民國憲法行事,該憲法將中國定義為包括兩岸兩岸。海峽。同時,她拒絕接受“1992年共識”,即北京和國民黨代表之間所謂的諒解,即中國大陸和台灣屬於同一個國家,儘管雙方意見不同關於那個國家是中華民國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賴清德過去比蔡英文更強烈地主張台獨
民進黨成員和許多學者質疑是否有這樣的共識。儘管如此,北京仍指責蔡英文未能接受 1992 年達成的共識,從而改變了現狀,而她在國民黨的競爭對手仍然支持這一共識。儘管她頂住了黨內激進分子的壓力,要求她採取一些可能在北京被解讀為走向獨立的措施,例如停止使用中華民國國歌或堅持使用這個國號。在國際體育賽事中,蔡英文允許台灣歷史與中國歷史分開教學。
台灣未來的克制能否持續仍存疑問。現任民進黨副總統、定於 2024 年 1 月 13 日舉行的總統選舉的領先者賴清德過去比蔡英文更強烈地主張台獨,並在 2017 年將自己描述為“台獨政治工作者”。最近的2023 年7 月,賴清德在一次競選活動中告訴支持者,他的政黨的目標是讓台灣現任總統“進入白宮”,這意味著他的目標是升級台灣與美國的關係,這引起了北京的警惕並促使華盛頓要求澄清。
美國不會接受任何形式的統一
至於美國,拜登政府多次重申“不支持台獨”,反對任何一方單方面改變現狀。這些言論符合美國傳統的「戰略模糊」政策,即美國避免具體說明在什麼條件下介入兩岸衝突,從而不為台獨分子開綠燈,也不通過挑釁北京來解決問題。似乎恢復了美國對台灣的同盟承諾。但這些聲明的可信度受到質疑,因為拜登一再堅稱,如果台灣受到攻擊,美國將保衛台灣,因為美國曾承諾這樣做,儘管自那以來美國並沒有正式的保衛台灣的義務。1979 年,它廢除了與台北的同盟關係,以此作為與北京實現外交關係正常化的先決條件。拜登政府官員也明顯未能證實美國會接受任何透過談判、在沒有脅迫的情況下和平解決兩岸分歧的方案。拜登政府沒有做出這項保證,這增加了北京方面的懷疑,即華盛頓永遠不會接受任何形式的兩岸融合,即使是透過非暴力手段實現的。負責印太事務的助理國防部長伊利·拉特納也曾表示,台灣位於西太平洋“第一島鏈的關鍵節點”,這意味著台灣對於美國的防禦來說在戰略上是不可或缺的。盟友,因此美國不會接受任何形式的統一。
海峽兩岸的疑慮與恐懼
毫無疑問,中國官員認為華盛頓加強與台灣關係和在該地區採取更強硬軍事姿態的努力是堅定決心的體現。但美國的行動,加上美國官員的言論,也引起北京方面的擔憂,擔心美國試圖“利用台灣遏制中國”,正如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在2022 年8 月的新聞發布會上所指責的那樣,並恢復類似於1979年之前與台北的聯盟關係。北京的一些分析人士擔心,美國最近試圖與北京重新開放高層外交管道,只會掩蓋其削弱中國、甚至阻止和平統一的持續努力。美國國會議員、前高級官員和知名學者的言論加劇了這種擔憂,他們呼籲恢復與台灣的官方關係、恢復美國與台灣的聯盟關係,以及在台灣部署大量美軍。
維護台海和平穩定,各方必須認識到,有效威懾離不開可信保證。可信的保證不是獎勵或胡蘿蔔。它保證威脅完全取決於目標的行為。這種保證與建立信任措施不同,後者是以漸進和互惠的方式做出的漸進妥協。相比之下,保證不必得到回報,因為它不是讓步或建立信任的努力。只要不削弱應對感知威脅的可信度或能力,就可以而且應該單方面加強威懾。可靠的保證本身就會增強威懾力。如果得到回報,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可以在各方之間建立信任並緩解緊張局勢。
只要台灣不追求正式獨立,北京就不會使用武力
北京長期以來一直威脅,如果台北尋求永久分離或正式獨立,北京將採取「非和平」手段。但中國在台灣附近的軍事集結和密集軍事演習引發了人們的擔憂,即北京正在從阻止台灣尋求獨立的政策轉向透過脅迫或軍事力量強制統一。隨著這些疑慮和懷疑的增加,各方將失去避免挑釁行動的動機。當北京未能向台北保證其軍事準備並非即將到來的襲擊的先兆時,就會削弱台灣人民支持其政治領導人採取溫和態度的動力。中國缺乏可信的保證也增強了美國政界人士和評論家的勢力,他們希望消除戰略模糊性,將與台灣的關係從非正式關係升級為正式關係,並恢復對台灣的國防承諾,類似於1979年之前的承諾。
為了增強北京致力於和平進程的可信度,中國應該減少在台灣附近的軍事行動。在利用此類行動表達對美國眾議院議長南希·佩洛西2022年8月訪問台灣的不滿之後,中國的海空演習應該恢復到二十年來默示遵守台海中心線的做法。北京也將2005年的一項法律寫入了一項法律,如果它認為和平統一不再可能,它有權對台灣使用武力。這種威脅的模糊條件和隱含的不耐煩未能讓台灣人民相信,只要他們不試圖與中國永久分離,台灣就不會受到攻擊。如果沒有這樣的保證,台北就沒有理由不單方面改變現狀。中國應該修改這項措辭,納入這樣的保證:只要台灣不追求正式獨立,北京就不會使用武力。如果北京領導人真的像他們繼續聲稱的那樣希望與台灣和平統一,他們就應該為這一結果敞開大門。
曾支持台灣尋求正式獨立,中國官員對賴清德不信任
就台灣而言,在採取必要措施加強防禦的同時,也必須向北京做出可靠保證,即只要中國軍隊不攻擊台灣,台北就不會追求獨立或永久分離。台灣應避免採取潛在的挑釁性行動,例如舉行公投以更改其正式名稱“中華民國”,或修改其領土主張以將中國大陸排除在外——這些變化將表明正式宣布獨立。無論誰當選台灣下一任總統,台北都需要令人信服地向北京保證,它無意從根本上改變現狀。但如果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獲勝,對此類保證的需求將會增加;中國官員對他深感不信任,因為他過去曾支持台灣尋求正式獨立。2023 年 10 月,賴清德在台北舉行的有近 100 名外國政要和嘉賓出席的晚宴上發表講話,承諾維持蔡英文的兩岸政策,強調拒絕屈服於中國壓力和挑釁北京。一個好的開始。如果當選,賴清德可以在就職演說中重申蔡英文在2016年就職演說中的承諾,即按照中華民國憲法和1992年兩岸關係條例、台北市政府處理兩岸事務。關於台灣如何處理與北京關係的法律。
隨著台灣加強其軍事威懾——包括提高其抵禦封鎖和擊敗入侵的中國軍隊的能力——它還必須採取更多措施來增強其保證的可信度。8月,賴清德在命名問題上明確表態,朝著正確的方向邁出了一步:「蔡總統用中華民國(台灣)這個詞來形容我們的國家。今後我也會繼續這樣做。」 這項聲明和其他聲明為中國提供了口頭上的保證,但由於台灣1991年的黨章仍然呼籲建立「台灣共和國」和一部新憲法,北京方面仍然對他是否願意擔任總統這一職位表示懷疑。如果賴清德贏得選舉,他應該考慮重新審視民進黨立委2014年提出的暫停1991年黨章中的獨立條款的提議,這是一個不具約束力和可逆的步驟,將使任何對現狀的口頭承諾更具分量和可信度。正如美國在台協會前主席理查德·布希所倡導的那樣,這一步驟也可能是緩和緊張局勢、建立信任的漸進互惠進程的一部分。
美國不能排除兩岸最終和平融合的可能性
正如美國不能排除兩岸最終和平融合的可能性(只要這一舉動得到台灣人民的同意),台北也不應該採取永久排除台灣的行動。那個結果。為了阻止戰爭,台灣必須讓北京領導人相信和平統一仍然是可能的。
作為這場爭端的第三方,美國也必須仔細考慮其威脅和保證的組合。它的首要任務是防止中國軍隊攻擊台灣,但如果北京不相信美國的保證,威懾就不會發揮作用。例如,中國對未來某個時候能夠不訴諸暴力解決與台灣的分歧抱持希望,這符合美國的利益。中國必須說服台灣大眾相信某種形式的和平一體化的優點——這很難說服,但鑑於中國的經濟影響力以及北京有一天可能出現一個更具吸引力的政府的可能性,這並非不可能。如果華盛頓能夠影響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這個關鍵問題上的想法,它就應該這樣做;美國應避免發表可能導致北京得出統一只能透過武力實現的結論的言論或行動。
台灣可能只是美國更廣泛的遏制遊戲中的棋子
根據其不支持台灣獨立或尋求恢復與台北正式聯盟的「一個中國」政策,美國政府不應在其官方通訊中使用台灣主權的標誌,例如中華民國國旗,或正如川普政府在2019 年國防部報告中所做的那樣,將台灣稱為一個國家或一個盟友。如果美國官員無意中這樣做,例如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在2021年兩次將台灣稱為一個國家,則應迅速予以更正。處理此類錯誤的一個值得稱讚的例子是,同年,白宮在一條有關美國向台灣供應 COVID-19 疫苗的推文中添加了中華民國國旗的圖像,隨後承認自己犯了一個“無心錯誤”。 。由於北京擔心台灣可能只是美國更廣泛的遏制遊戲中的棋子,美國官員不應暗示台灣是對美國國家安全至關重要的戰略資產。
拜登政府堅稱「一個中國」政策沒有改變。但拜登的言論一再打破戰略模糊性和錯誤描述美國政策。2021 年 8 月接受美國廣播公司新聞採訪時,拜登錯誤地表示,美國有保衛台灣的條約承諾,並將美國的「神聖承諾」與對日本和韓國的承諾進行了比較。拜登在 2021 年 11 月對記者表示,台灣“獨立”並“自己做決定”,這是迄今為止美國對台政策最嚴重的錯誤表述,這一描述違反了美國不承認台灣獨立的長期政策,主權國家。
華盛頓的行動和言論引起了北京的擔憂。
這些言論對威懾力的破壞遠大於對威懾力的增強。北京長期以來一直預計,如果中國試圖強行統一,華盛頓將會介入。《台灣關係法》是國會於1979 年通過的一項法律,旨在界定華盛頓與北京關係正常化後華盛頓與台北之間目前非正式的關係,該法規定「任何以和平以外的方式決定台灣未來的努力,包括透過抵抗或禁運」將被視為「對西太平洋地區和平與安全的威脅,並引起美國的嚴重關切」。美國對台灣的承諾不需要進一步澄清或加強,當然,任何美國官員都不應援引或甚至建議任何類似於恢復正式聯盟的事情。這種對台灣的無條件承諾可能被海峽兩岸視為為台灣更強烈的獨立聲音尋求正式脫離中國開綠燈。
美國政府應該提供一份全面、高級別的聲明,闡述其「一個中國」政策,並用美國人民可以理解的語言解釋台灣對美國的重要性,而不是死記硬背美國「一個中國」包含《與台灣關係法》的政策;1972年、1979年及1982年三個美中聯合公報;以及雷根政府1982年向台北作出的六項保證。更完整的聲明,例如國家安全顧問或國務卿的講話,應該重申拜登據報道向習近平明確表示的立場,包括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反對任何一方單方面改變現狀,不奉行「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政策,不尋求將台灣作為戰略的一部分遏制中國或鼓勵台北推動獨立。這樣的聲明應包括前幾屆政府所提供的保證,即美國將接受雙方和平達成並得到台灣人民同意的任何結果。
美國支持兩岸對話,並呼籲北京與台灣展開對話
直到最近,還沒有拜登政府官員公開呼籲恢復兩岸對話,以減少誤解和管理問題,這一立場在川普政府之前是美國政策的核心。值得歡迎的是,美國在台協會主席勞拉·羅森伯格2023年10月在台北舉行的媒體圓桌會議上表示,美國支持兩岸對話,並呼籲北京與台灣展開對話。儘管北京對兩岸對話的破裂負有責任,但美國未能鼓勵恢復對話被北京解讀為華盛頓不希望兩岸解決爭端的進一步證據。如果北京認為華盛頓並不真正希望解決兩岸緊張局勢,美國將更難阻止對台灣的攻擊。
美國官員也應努力確保台灣不會破壞現狀。值得稱讚的是,在蔡英文的領導下,台灣已經開始加強防禦,但她的政府也巧妙地避免推動支持獨立的舉措。這標誌著民進黨總統陳水扁的背離。陳水扁曾於2008年舉行公投,要求以台灣而非中華民國的名義加入聯合國,北京和華盛頓都正確地解釋了這一點作為促進獨立的策略。由於聯合國是國際機構,其會員國地位是其必備條件,因此以台灣而非中華民國的名義提出申請將主張該島的完全主權分離。如果未來的台灣政府或關鍵政治人物似乎正在推動改變現狀,美國官員應該私下、公開或兩者都表達擔憂。美國永遠不應該與北京協調其台灣政策,但如果只是私下對台灣單方面主張獨立的行為進行譴責,華盛頓應該透過外交管道向北京通報這項警告,以便美國的保證仍然可信。
美國沒有將台灣視為主權獨立國家
美國可以對其與台北的「非正式關係」的參數更加透明,包括對美國總統、副總統、國務卿和國防部長訪問台灣的自我限制。台灣總統和副總統長期以來都被允許過境美國前往其他國家,但他們不會訪問華盛頓。美國國務院表示,此類過境是私人的、非官方的,是為了「旅行者的安全、舒適、便利和尊嚴」而安排的。因此,這些過境不應成為大規模、公共、帶有政治色彩的活動的場合。遵循這一先例並始終如一地採取行動將使美國的立場更加可信,即美國沒有將台灣視為主權獨立國家。
包括國會議員在內的美國官員應避免發表不符合《台灣關係法》的言論。諷刺的是,呼籲美國承認台灣為獨立主權國家或提供無條件國防承諾的決議暗示華盛頓打算恢復其於1979 年廢除的與台北的聯盟,從而削弱了威懾力。立法應側重於幫助台灣保衛自己並支持台灣美國在東亞的軍事能力符合《台灣關係法》,同時避免採取像徵性行動,這些行動無助於加強台灣或美國軍隊,但可能會損害美國對中國保證的可信度。
可信的威脅之外,可信的保證也是威懾的一個組成
正如行政部門不向台灣派遣美國政府最高四位職位的人一樣,同樣,從政策上看,國會也不應向台灣派遣參議院議長(同時也是參議院副議長)、參議院臨時議長或眾議院議長。這些官員有足夠的非正式管道向台灣發出和接收訊息並支持台灣,而不為北京提供便利的機會,一方面加大軍事壓力,另一方面指責華盛頓和台北引發緊張局勢。美國對台灣的這種支持只會適得其反,因為它們只會讓台灣變得更不安全。
一些政策制定者和分析人士犯了將保證與綏靖或徹底投降混為一談的錯誤。這是錯誤的想法。除了可信的威脅之外,可信的保證也是威懾的一個組成部分。鑑於中國軍隊正在進行的巨大現代化以及中國日益增強的自信,美國需要加強其在東亞的軍事態勢,並協助提高台灣的防禦能力並幫助台灣抵禦潛在的封鎖。美國需要地區盟友的合作來對其軍事態勢做出必要的調整。但未能就此類調整的目的向北京提供保證將降低盟國合作的可能性,並使中國更難威懾。
許多人可能會認為,這種保證將表明軟弱並招致中國的侵略。相反,這些保證將有助於加強威懾戰略,包括加強美國在東亞的軍事存在和加強台灣的防禦。正是因為需要採取強硬措施,華盛頓和台北必須以富有成效的外交手段予以配合,向北京保證,如果放棄使用武力,北京將不會受到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