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堵陸車 國產車自製率增至35%

賴政府塑造兩岸敵對關係,如今手更伸向產業界!經濟部30日拍板國內業者若要引進車款與大陸有關,除大陸品牌,不管是合資、被併購,或國際品牌在大陸生產者,要求上市第3年自製率須拉高到35%,此規定並自今年8月1日實施。由於新制宣布後不到48小時就立刻實施,絲毫沒有緩衝期,「為反而反」的政治宣示相當濃厚,也引發業界譁然。

經濟部新制涵蓋陸資與國際品牌合資者、陸資併購之國際品牌者、國際品牌在大陸廠生產者及大陸品牌者均納入,導入車廠須配合並承諾自製率逐年提高,上市第1年15%,上市第2年25%,上市第3年35%;在新制上路前已上市車款和即將上市車款,也會要求在地化供應鏈合作價值比率。

根據現行規定,因整車及車輛底盤禁止自大陸地區進口,所以在台灣是看不到奇瑞、吉利及比亞迪等大陸品牌汽車,但此政策更擴及至與「大陸」沾上邊的,包括股權被陸資收購的瑞典品牌VOLVO、英國品牌MG,直接衝擊包括9月最快上市的上汽大通,甚至是年底預計來台的奇瑞Omoda、Jaecoo兩個副品牌。

車輛公會表示,兩岸有其經濟貿易特殊關係,有限制自大陸整車進口的緣由,這點公會也表示支持,但國內市場規模不大,同時已是非常成熟且競爭激烈的市場,各界或許期待汽車自製率提高,但提升國產化率需要時間及市場規模支撐,仍建議初期不宜過高。

車輛公會點出,國產化對整車及零組件業者均甚具挑戰性,也需要政府協助零組件業者提升競爭力,但現行政策補助除電動巴士及具體要求10項國產化,政府對於其他各型式小汽車尚無補助,等於得靠業者自己來。

車廠主管表示,交通部訂出第3年後自製率需達35%要求,「不是做不到,但恐怕是兩面都不討好的一條路」,主要是台灣汽車市場規模有限,一味提高自製率,將造成製造成本顯著上升,至少1成跑不掉,「一台車若因自製率要求貴了快10萬元,賣得掉嗎?」

經濟部強調,為使台灣車廠與零組件保有競爭力,並因應國際局勢變化,並使業者可以兼顧營業生計以及員工就業,已協調財政部、交通部與環境部研擬國產車新制,業者若擬導入相關車款,需先向產發署提出在地化供應鏈合作價值比率(自製率)承諾書並取得產發署同意文件後始得申請,並於8月1日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