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少年自殺 把握同理心

在各級學校甫開學之際,許多學生正開心迎接新的學期,然而六日在新北市及台南市卻分別發生二起兒少自殺案件,不幸的是,其中一名少女傷重不治,讓親人哀傷不已。少年自殺事件頻傳,家扶籲身邊親友把握「同、理、心」原則。 根據衛生福利部二○一六年的國人死亡原因統計結果顯示,自殺案件(含蓄意自我傷害)為十五至二十四歲人口的第二大死亡原因(一七‧○%),僅次於意外事故傷害(四五‧七%)。同時,衛生福利部依據「兒童青少年精神疾病之流行病學調查」結果發現,有三‧一%的兒童與青少年在過去六個月內有過自殺的念頭,再再顯示社會應高度關注兒童及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的重要性。 一般而言,兒童與青少年有萌生自殺意念時,多數還是會有一些外顯徵兆,常見下列五種特徵,若果家長或同儕朋友有多一點的敏感察覺,往往有機會能及時阻止憾事發生。一、情緒持續低落,或持續(通常三個月以上)覺得沮喪;二、對於原有的嗜好開始不感興趣;三、原本規矩的行為或外表突然很大改變;四、家庭發生重大變故(如突然之經濟問題、主要成員變動等)、親友死亡等;五、有意無意間表達有自殺之想法或探詢過往相關事件等。 另外,青少年孩子會開始希望擁有新的或高科技產品是很自然的心態,應透過多些關心導正享有物慾的正確價值觀,也逐漸讓孩子們慢慢清楚家庭的經濟環境,這需要費心思溝通的。 家扶基金會執行長何素秋表示,我們必須重視每個孩子的生命權,兒少自殺事件仍不時傳出,除應持續探討升學制度及課業壓力的議題外,更應更深入關心兒少的心理健康適應狀況。 家扶基金會呼籲家長或身邊親友把握「同、理、心」原則,同:「一同面對」│家長可跟孩子一同充分了解就學新環境及蒐集未來學習階段的資訊,討論可能的就學情境與環境,協助孩子問題解決能力,如:增加求助動機;允許認知彈性,以提升可塑性,通常可減緩其焦慮與恐懼。理:「心理建設」│家長以正向、樂觀的心態重視孩子新的學習階段,多與孩子對話了解孩子對新學習階段的心情,願意一同面對孩子對自我困境的表達,且不評斷,才能一起面對甚至解決問題。心:「用心覺察」│如兒少有上述五種萌生自殺意念外顯徵兆,身邊親友應敏感察覺並主動關心。 一個兒少自殺案件的發生,背後通常不是只有單一因素,必須靠平常更敏銳的觀察,才能更有效預防不幸事件一再重演。家長若有兒少照顧方面的困擾,可撥打家扶基金會專線0800-078585或洽各縣市家扶中心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