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超前部署 張善政穿青蛙裝首入下水道視察

張善政市長、水利署第二河川局局長楊人傑、水務局長劉振宇等人進入雨水下水道箱涵實地視察,說明清淤等情形。(圖:李明朝攝)
張善政市長、水利署第二河川局局長楊人傑、水務局長劉振宇等人進入雨水下水道箱涵實地視察,說明清淤等情形。(圖:李明朝攝)

桃園市桃園區後站大樹林地區一帶,區域排水設施不連貫,一旦降下大雨,常發生淹水災情。為此,水務局著手改善,辦理桃鶯路雨水下水道工程,完工後可將雨水順利排水東門溪。桃園市長張善政今(13)日前往視察,身穿青蛙裝進入雨水下水道,檢視工程及清淤狀況,對於即將到來的汛期,提前做好因應準備。(李明朝報導)

張善政市長先聽取工作簡報後,隨即和水利署第二河川局局長楊人傑、水務局長劉振宇等人進入雨水下水道箱涵實地視察。張善政隨後表示,過去10幾年來,桃園大樹林地區經常發生淹水情況,感謝中央挹注經費,協助市府興建「桃園市桃園區桃鶯路(樹仁三街至大智路)雨水下水道工程」,這是他第1次進入下水道,主要是確認清淤狀況如何及水位智慧監控系統運作。

張善政進一步指出,水務局在3月底已召開防災應變會議,充分準備抽水機、沙袋等防災物資,並將抽水機移至易淹水處備用,同時加強滯洪池防汛操作,提升各滯洪池防汛功能。另外,特別感謝在地大林里水患自主防災社區居民的協助,相信在雨水下水道工程、清淤工作及自主防災社區都準備完善的前提下,三方互相配合,將會把汛期淹水的威脅降到最低。

經濟部水利署第二河川局局長楊人傑表示,東門溪位於桃園人口密集區,流經年產值超過6,000億元的龜山工業區,但卻長年淹水嚴重,因此中央與地方共同投入資源,推動包括擴大水路、加高水路、佈設抽水機、建置淹水感測器等防汛綜合治理工作,盼能提早因應、即時處理,有效改善當地淹水情形,並在降低損失的同時,也能盡快恢復城市運作,達到韌性城市的目標。極端氣候影響水情,防汛工作影響市民生命、財產安全,並與經濟發展息息相關,目前桃園已成立32處自主防災社區,成效卓著成為水利署評比中的標竿城市,希望未來能分享成功案例,供其他縣市參考,共同提升韌性防災能量。

水務局長劉振宇表示,針對汛期來臨的防汛整備,桃園市目前在河川匯流點、易淹水點、雨水下水道及排水閘門等重要排水節點,佈設各類智慧感測器共600餘處;另已備妥4萬4,355個砂包、97部抽水機、823塊防汛鼎塊、2,586塊立方塊等防災物資,並將於汛期前於龜山長庚A8捷運站、崁頂路1507巷及中壢區吉林路等淹水熱點進行抽水機預佈,配合降雨情形在西埤、大湳埤塘、士校埤、14A等滯洪池進行防汛操作,汛期整備工作皆已到位,盼減輕災害發生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