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險完美風暴是金管會失職?還是保險公司不敢說真話?

一張保費才幾百元的保單,怎麼會變成動搖防疫政策與金融市場的禍首?2022年5月台灣疫情急速變化,在短短兩週內,突然捲起一場防疫保單風暴,不僅凸顯了保險公司在保單設計與核保政策的不周延,且主管機關又在確診數急升時干涉理賠,保險業只能乖乖照辦,也讓金融體系埋下威力難料的炸彈。

據BangkokPost、PattayaMail報導,泰國16家保險業者之前在新冠肺炎疫情緩和時,推出價格低廉、確診即理賠的防疫保單吸引民眾搶購,而當快速傳播的病毒株Omicron入侵後,因保費和理賠金懸殊,產險業者整體財務能力下滑,面臨破產、撤照。

值得注意的是,原本為防疫典範的台灣,也如同泰國一樣,業者錯估情勢,又有強勢立委與民粹的壓力,金管會開出保障保戶權益支票,而一開始沒說真話的保險公司,沒有向金管會示警理賠可能爆量,現在是沒人敢說真話。

台灣保險業發展60年,為何會栽在理賠項目並不創新、保障也算小額的保單上?回顧2020年2月新冠肺炎全球迅速漫延,各國陸續邊境管制,因防疫隔離、停業及無薪假,衝擊不少中小企業及個人生計。

2020年8月,產險公會受金管會指示研議「薪資補償保險」,對因疫情被隔離、非自願停業或失業的小商家與民眾,提供定額補償金,當時保單看起來並不出彩(比喻流血賠本),給付條件嚴格,且給付金額如雞肋。

防疫保單開賣不到一個月,台產宣布將停售,卻因此引發搶購,投保民眾大排長龍。圖/截自網路
防疫保單開賣不到一個月,台產宣布將停售,卻因此引發搶購,投保民眾大排長龍。圖/截自網路

但2020年12月22日台灣產物的防疫神單橫空出世,保費只要新台幣500元,一年內若遭居家隔離、集中隔離、隔離治療、居家檢疫或集中檢疫,就賠10萬元。當時,台灣嚴格境管及清零政策下,這張保單也看似平淡無奇,怎料2021年1月爆出衛福部桃園醫院院內感染事件,隔離人數爆增,喚醒民眾對新冠肺炎的恐懼心理,加上行銷通路的渲染,一時間保單大量湧入,開賣不到一個月,台產宣布將停售,卻因此引發搶購,投保民眾大排長龍。為免民怨,金管會要求台產對已收件的部分,都要完成核保。

台產最後承保逾400萬張保單。2021年5月台灣防疫升上三級警戒,隔離及確診人數再增,台產理賠逾20億元,保費都賠光,等於所有作業成本及通路佣金也都算賠出去,但在清零政策下,還算是小賠。

防疫神單帶動銷售話題,各產險公司仿效,雖然以確診為主,給付金額也沒有像台產那麼「豪爽」,但確診住院十天加上一次性慰問金等,不少保單一樣可領十萬元,若先隔離又再確診,亦有保單可領到20萬元。

這些保單設計都以「清零」政策為前提,且以台灣2020及2021年的確診率、隔離人數釐算保費。但今年4月8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大轉彎,決定「與病毒共存」,不再嚴控確診者足跡,不堅持清零,以致確診及隔離人數爆增。

此時,產險業者已陷入進退不得的困局,4月19日,金管會突然宣布與產險公會與壽險公會協商,「居家照護」等同住院,保單依契約給付住院日額保險金,確診慰問金等一次性保險金亦如常依約給付。

而保戶擔心未來領不到保險給付,擠爆醫院急診室或PCR檢測站,要趕快取得證明,醫療量能備受影響,保單之亂也已加重防疫及醫療的負擔。

有位壽險業者私下說,壽險公會根本還沒開會討論,見到金管會新聞稿,不少公司跳腳,當初是以中重症住院設計的保單,現在輕症居家照護就理賠,若再擴大解釋到一般醫療險住院日額給付,一年將暴增600至800億元的理賠金,若比照南韓確診比率30%,估理賠可能破千億元。

另位產險業者私下表示,金管會先開支票,並要求各保險公司「公平待客」,連同5月到期保單若已承諾扣款,都要承保,有效契約衝上600多萬件,加上湧入的200、300萬張保單,產險及壽險公司4月下旬緊急停售法定傳染病相關保單,但立委仍不停斥責保險公司停售保單、不續保,讓保戶無保單可買。

5月7日,台灣確診人數已迅速突破24萬人,接近保險業者估計理賠增資紅燈─確診率5~6%,若確診率15~30%,不少公司將需大幅增資,若股東不買單,有些公司可能要退場。

位處風暴中心的金管會及保險業只希望台灣抗疫再創奇蹟,讓確診率低於15%,新冠肺炎未來輕症化、流感化,列入第四級法定傳染病,否則這場由民粹氛圍與強調庶民經濟的內閣所引發的「防疫保單之亂」恐動搖金融事業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