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護貼片阻90%電磁波? 專家:通話保持安全距離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在這個手持智慧型裝置的時代裏,處處可見人手一機的盛況;隨之而起的,是許多「當紅炸子雞」的社交通訊軟體。然而,在民眾享受社交通訊軟體所帶來的便利時,電磁波的危害也跟著悄悄地找上門。

台南市議員日前公開指出,使用手機社交通訊軟體傳送貼圖、進行免費通話等功能時,所發出的電磁波竟然比不使用時高出6萬倍。後來,台灣電磁輻射公害防治協會也針對多個知名品牌、不同型號的手機做電磁波檢測,證實該議員的說法,使民眾對於手機電磁波的危害感到憂心忡忡。

其實,在2011年,世界衛生組織(WHO)附屬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就已將手機電磁波與殺蟲劑DDT、鉛和引擎廢氣,以及曾在國內引發食品安全危機的和塑化劑,都一併列為「2B級可能致癌物」。同時,IARC主席、美國南加大流行病學家薩梅特甚至表示,「10年間、平均每天使用手機30分鐘」的「重度使用者」,其罹患腦瘤、神經膠質瘤的風險會增加40%。

此外,歐盟在一份2011年公布的報告中也指出,低頻率電磁波對人體有潛在的影響力,並據此要求各成員國以各種方式減少低頻率電磁波的危害,甚至主張應禁止學童在校園內使用手機與無線網路。

在民眾人人自危的氛圍下,許多電磁波防護商品開始成為市場上的寵兒,從防護布料、偵測儀器到消磁板等可謂琳琅滿目;其中,由於使用方便、價格低廉,防護貼片更幾乎成為許多3C產品使用者所必備。

對此,投入防電磁波產品開發的沈家企業董事長沈萬康指出,以目前最新的技術來說,手機防護貼片在材質上已有長足的進步;至於在工法方面,也已經採用特殊噴塗並加上冷鎔技術進行處理,使貼片能夠達到阻擋90%以上電磁波的防護力。

對於手機電磁波可能產生的健康危害,目前已有立委要求將「環境建議值」改為「瞬間暴露參考限制值」,讓民眾可以對於電磁波的傷害標準更加提高警覺;同時,台灣電磁輻射公害防治協會副秘書長邱春華也呼籲,12歲以下小孩和孕婦不要使用手機,且在使用時應距離耳邊至少2公分以上,以遠離電磁波的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