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6校聯盟 新生逆勢成長

教育部重修《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合併或停辦準則》,認裁併小校非優先選項,可透過混齡、委託私人辦理等方法解困,新北市及嘉義縣也都有多校結盟成功案例,而5年廢6校的屏東縣則成立偏鄉資源教育中心,企圖力挽狂瀾。

新北市和美國小等校因應少子化危機,經過轉型組成5校聯盟,以共用師資、共組移地課程等資源。和美國小校長張麗秋說,多校聯盟讓孩子可以互動、討論、學習,不會只認識自己學校同學,「像畢業旅行,8、9個學校集結一起聯合招標,較容易找到願承包的廠商,但聯盟活動須持續進行,才會有效果」。

張麗秋說,各校老師還會「共聘」音樂、體育等巡迴專科教師,減少招聘老師壓力。她強調,聯盟讓孩子有更多元視野,老師相互交流增加課程廣度跟深度。

嘉義縣許多學校位處偏遠山區,為提供就近入學管道,縣府不貿然裁併校,而是成立3個偏鄉教育資源中心,範圍內的學校組成聯盟,以區域共學、聯合命題、特色遊學等方式,讓同儕變多,學習資源變寬變廣,無形中深化家長信心,願讓孩子留在偏鄉就讀。

茶山水教育資源中心由梅山鄉仁和國小、仁和國小太和分校與阿里山鄉來吉國小、豐山實驗學校共同組成。仁和國小校長曾炫鈞說,各校資源共享,學科能力測驗也有鑑別度,競爭力不比送到山下的大學校差,少子化無法避免,至少保住學生不再流失。

阿里山教育資源中心跨3鄉鎮由6校組成聯盟,已運作5、6年,中興國小校長莊新國說,6校各年級學生數少、難分組上課,但聯盟6校一年級加起來有37人就可分組學習,既打破校域限制,也增加學習興趣,今年中興國小新生逆勢成長,將從8人增加至11人,在山區學校算少見。

屏東縣也努力推動,屏縣府教育處表示,繼112學年度成立4校合組的新埤頭教育資源中心、6校合組的雙枋共好教育資源中心後,113學年度又將成立5校合組的佳冬鄉偏鄉教育資源中心。之後將持續由國中攜手鄉內小型國小,發展各區學生學習與教師共備等措施,發揮加乘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