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血壓中醫秘方:按3穴道,擺脫長期吃藥夢魘!

【華人健康網記者張世傑/台北報導】高血壓一定要終身吃藥嗎?中醫師指出,高血壓是健康隱形殺手,從中醫觀點,病因多是肝腎失調所致,可透過3穴道按摩、藥膳茶飲,以及調整生活作息,達到輔助調降血壓,擺脫終身吃藥夢魘。

高血壓一定要終身吃藥嗎?中西醫有不同看法。
高血壓一定要終身吃藥嗎?中西醫有不同看法。

新北市1名49歲的徐姓中年男子,去年健檢時發現血壓飆高,因此服用西藥控制血壓。卻因擔心此後要長期服藥,在朋友推薦下,改採中醫治療,經中藥調理、調整飲食作息並多運動,3個月後逐漸停用西藥,血壓維持在正常範圍。

中醫調體質 降高血壓風險

收治個案的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吳佩青中醫師指出,患者去年健檢時發現收縮壓將近200mm/Hg、舒張壓將近100 mm/Hg,到心臟內科求診,每天服用2顆降血壓藥物。由於擔心後半輩子都得依賴藥物,於是改採中醫調整體質。

當時患者經中醫診斷為「本虛標實型」高血壓,於是在中醫師建議下,首先調整生活作息、減少應酬、多吃蔬菜、糙米、培養運動習慣;前期以中藥治實熱、後期加強補虛,血壓控制穩定,3個月後逐漸減量、停用西藥。

吳佩青中醫師(如圖)強調,血壓升高,其實是身體發出一個警訊。(圖片/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吳佩青中醫師(如圖)強調,血壓升高,其實是身體發出一個警訊。(圖片/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藥物非萬能 治療中西不同

吳佩青中醫師強調,血壓升高其實是身體發出一個警訊,如果不找出原因並解決,只是用藥物想把血壓「壓」下來,可能短時間很快獲得降血壓效果,但無法根本改善高血壓問題。

中醫對治療高血壓的想法和做法與西醫不大相同,西醫主要以藥物降低、控制「血壓升高」的症狀,而中醫則是把診治焦點放在「造成血壓升高的原因」上,例如作息不正常、長期睡眠不良,然後針對不同原因給予治療方法。

高血壓在中醫常見的病性為「本虛標實」、陰陽平衡失調。如果單純靠藥物降低血壓,反而不利身體的自我調整,治療上必須先瀉其實,然後補其虛,並依體質改變生活型態,達到陰陽平衡、降低血壓目標。

而年紀輕、初期被診斷出高血壓的患者,或是因壓力大、睡不好、過度勞累造成的高血壓,以中藥合併西醫治療效果不錯,有機會逐漸停用西藥。尤其是時序入秋,早晚溫差大,高血壓族群更要小心控制血壓。

對於血壓偏高的民眾,吳佩青醫師建議,按壓幾個穴位能輔助降血壓,例如頭頂的百會穴、手背上的落零五穴,以及耳後的降壓溝穴。飲食方面,多攝取高鉀低鈉的食材,如:芹菜、白菜、番茄、木耳、海帶、菠菜、薺菜都是很好的選擇,注意少油、少鹽、少糖,太鹹或太辣容易讓血壓升高。避免熬夜、作息正常、多運動。此外,平日搭配藥膳茶飲,也有助控制血壓。

【藥膳茶飲】

孕婦及虛寒體質者建議先諮詢中醫師。

1.魚腥草茶:8錢乾燥的魚腥草,以600cc的水煮到剩300cc,1天分3次飲用。(服西藥者應間隔1小時)


2.杜仲茶:3錢的杜仲葉,以600cc的水煮開後滾10分鐘,1天分3次飲用。(服西藥者應間隔1小時)


3.鉤藤茶:3錢的鉤藤,以600cc的水煮開後滾10分鐘,1天分3次飲用。(服西藥者應間隔1小時)



【穴位按摩】

百會:位於頭頂正中心處。(圖片/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百會:位於頭頂正中心處。(圖片/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 1.百會:位於頭頂正中心處,每天早晚各按1次,每次3-5分鐘。

落零五:位於手背第2、3掌指關節基向後。(圖片/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落零五:位於手背第2、3掌指關節基向後。(圖片/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 2.落零五:位於手背第2、3掌指關節基向後(手腕方向)0.5寸左右,每天早晚各按1次,每次3至5分鐘。

降壓溝:位於耳背。(圖片/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降壓溝:位於耳背。(圖片/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 3.降壓溝:位於耳背,可貼一排耳豆或是無稜角的小圓珠,直接用手也可,由上往下按壓,每天早晚各按1次,每次3至5分鐘。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