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空間戰鬥」成顯學!導入美軍ODA概念 歸國「種子」催生陸軍現代化特戰部隊

陸軍特戰指揮部特戰第五營9月完成一項為期21天、總距離550公里的「戰術任務行軍訓練」,期間跨越桃園、宜蘭、新北、基隆及台北等5個縣市,日前順利返抵位於桃園的特指部「武漢營區」完成此次訓練。陸軍特戰部隊擔負比一般單位強度更高的訓練內容和要求,所學戰技亦圍繞「特戰」二字,近年更因為與美軍交流協訓,累積相當豐富心得,「種子」回到國內後再傳授給大部隊,並利用行軍時機加以驗證,陸軍現代化特戰部隊模樣逐漸形成。

隨著現代戰爭型態轉變,未來有更多在都會城鎮中進行戰鬥的機會,強調掃蕩未知巷道、長廊、房間的「限制空間戰鬥」技能就成為特戰官兵必備的本質學能。特五營這次在行軍任務中,其中就有一段是在桃園舊海軍基地以空心磚搭出模擬的「場景」,進行相關演練,不少官兵身上有CQB(Close Quarter Battle)臂章,搭配一旁貼著「CQB初階教官」、「CQB進階教官」名條的教官,顯見此科目已成為特戰開班授課的一環,在部隊內已建立能量。

20190912-陸軍特指部特5營近日展開為期21天、總距離550公里的「戰術任務行軍訓練」,期間將跨越4個縣市、11個鄉鎮,展現特戰部隊「忠義剽悍、勇猛頑強」的軍風。(蘇仲泓攝)
20190912-陸軍特指部特5營近日展開為期21天、總距離550公里的「戰術任務行軍訓練」,期間將跨越4個縣市、11個鄉鎮,展現特戰部隊「忠義剽悍、勇猛頑強」的軍風。(蘇仲泓攝)

陸軍特指部特5營9月日展開為期21天、總距離550公里的「戰術任務行軍訓練」,期間跨越4個縣市、11個鄉鎮,展現特戰部隊「忠義剽悍、勇猛頑強」的軍風。(資料照,蘇仲泓攝)

不同空間模擬、各式劇情想定 特五營更實施複數小組操演

CQB強調有三,即「速度、火力、出奇不意」,又因為通過空間型態不停變換且敵情狀況可能未明,因此仰賴人員對於手、步槍射擊及團隊走位默契的培養。特五營用空心磚堆疊出來包括「中開門」、「對開門」、「T字路口」、「十字路口」等限制空間戰鬥中常出現的環境加以施訓,官兵並以擊發空包彈來提高擬真度,同時加上突入、人質拯救、格斃暴徒(或是逮捕、全身搜索)、撤離等劇情想定,訓練更貼近實際情況,經驗累積速度亦能有效提升。

特戰部隊或是更高端的特勤隊,常用4人去執行攻堅任務,因此特五營訓練時就有以此規模遂行限制空間戰鬥的場景,然而陸軍特戰部隊近年也導入美軍綠扁帽「特戰分遣隊」(ODA)的概念去執行任務,類似的作法陸軍過去就曾以「6人特戰小組」亮相,這6人分別具有「前管」、「前觀」、「狙擊」、「救護」、「爆破」、「通信」等專長,更可因應任務屬性彈性調整專長人員數量,如狙擊任務就增加狙擊手配置;或是投入複數小組共同出勤。因此特五營亦演練6名(特戰小組)和12名(ODA)官兵同時執行CQB的情況,也因為人數變多,要在狹小廊道迅速通過,難度增加不少。

20191003-陸軍特戰部隊導入美軍綠扁帽「特戰分遣隊」(ODA)概念執行任務,類似概念包括過去曾曝光的六人特戰小組,而在可派遣複數編組情況下,官兵亦演練多人遂行限制空間戰鬥的能力。(蘇仲泓攝)
20191003-陸軍特戰部隊導入美軍綠扁帽「特戰分遣隊」(ODA)概念執行任務,類似概念包括過去曾曝光的六人特戰小組,而在可派遣複數編組情況下,官兵亦演練多人遂行限制空間戰鬥的能力。(蘇仲泓攝)

陸軍特戰部隊導入美軍綠扁帽「特戰分遣隊」(ODA)概念執行任務,類似概念包括過去曾曝光的6人特戰小組,而在可派遣複數編組情況下,官兵亦演練多人遂行限制空間戰鬥的能力。(蘇仲泓攝)

不僅CQB訓練受到關注,「小部隊戰鬥」(SUT,Small Unit Tatical)演練同樣也是重要課目。和前者不同的是,小部隊戰鬥時常在戶外發生,隊伍要隨時面臨教官下達與敵火遭遇的「況」,然後運用隊型變化及維持360度警戒姿態,迅速通過困難地形。

20191003-陸軍特戰部隊近年與美軍交流協訓經驗豐富,習得技術包括執行「小部隊戰鬥」(SUT)方式。官兵在教官一旁不斷下狀況下,透過隊形變換並保持360度警戒姿態,迅速通過困難地形。(蘇仲泓攝)
20191003-陸軍特戰部隊近年與美軍交流協訓經驗豐富,習得技術包括執行「小部隊戰鬥」(SUT)方式。官兵在教官一旁不斷下狀況下,透過隊形變換並保持360度警戒姿態,迅速通過困難地形。(蘇仲泓攝)

陸軍特戰部隊近年與美軍交流協訓經驗豐富,習得技術包括執行「小部隊戰鬥」(SUT)方式。官兵在教官一旁不斷下狀況下,透過隊形變換並保持360度警戒姿態,迅速通過困難地形。(蘇仲泓攝)

建立緊急救護、戰傷照護能力 累積戰場續命關鍵

特五營在這次行軍訓練中,除了展現逐具規模的CQB、SUT訓練能量,還有一點非常特別,那就是戰傷救護(TCCC,Tactical Combat Casualty Care)的操作。戰傷救護目的在於提升戰場存活率;官員透露,特戰部隊近期推動所屬官兵受訓,使其具有緊急醫療技術(EMT-1)專長。行軍過程中,不少官兵臂上都有一個白底紅字寫有(RESCUE EMT)的臂章,官階最大者,就連特指部上校副指揮官都有,而當EMT-1能量建立同時,少部分官兵更領有TCCC的證照,等級高於EMT-1,能對患者做的處置也就更多。

20191003-陸軍特指部推廣官兵接受EMT-1訓練,其中在特5營執行「戰術任務行軍訓練」時,可以看到不少官兵有著「RESCUE EMT」臂章。軍方指,特5營共有56人有EMT-1資格。(蘇仲泓攝)
20191003-陸軍特指部推廣官兵接受EMT-1訓練,其中在特5營執行「戰術任務行軍訓練」時,可以看到不少官兵有著「RESCUE EMT」臂章。軍方指,特5營共有56人有EMT-1資格。(蘇仲泓攝)

陸軍特指部推廣官兵接受EMT-1訓練,其中在特5營執行「戰術任務行軍訓練」時,可以看到不少官兵有著「RESCUE EMT」臂章。軍方指,特5營共有56人有EMT-1資格。(蘇仲泓攝)

對普通人而言,能夠通過EMT-1已相當不易,對於TCCC則為陌生。據了解,兩者之間最大差異在於順序上,人員必須先取得EMT-1,才能進一步受TCCC訓;前者著重在後送前的緊急醫療處理,後者則針對戰場上受傷所進行的保命處置,TCCC可進行靜脈注射、鼻咽及口咽管等作業。

官員指出,目前特五營官兵共有56人擁有EMT-1、16人擁有TCCC。當實際執行任務時,「6人特戰小組就有1人擁有EMT-1、12人ODA就有1人擁有TCCC。」未來將持續推廣施訓,儲備更多具有執行緊急醫療、戰傷救護能力的官兵。

20191003-陸軍特指部特5營現有56名官兵擁有EMT-1資格,但僅有16人擁有戰傷照護TCCC證照;TCCC高於EMT-1,能對患場進行的處置種類也更多。圖為官兵以太空毯包裹患者,避免失溫。(蘇仲泓攝)
20191003-陸軍特指部特5營現有56名官兵擁有EMT-1資格,但僅有16人擁有戰傷照護TCCC證照;TCCC高於EMT-1,能對患場進行的處置種類也更多。圖為官兵以太空毯包裹患者,避免失溫。(蘇仲泓攝)

陸軍特指部特5營現有56名官兵擁有EMT-1資格,但僅有16人擁有戰傷照護TCCC證照;TCCC高於EMT-1,能對患場進行的處置種類也更多。圖為官兵以太空毯包裹患者,避免失溫。(蘇仲泓攝)

回到特五營這次任務來看,在戰傷救護階段依序完成「敵火下救護」、「戰術戰場救護」、「戰術後送照護」3部分,團隊除了要有人持續維持對外警戒姿態,執行處置的官兵一下拆繃帶、一下裹能夠保溫的太空毯、一下又得找軟針要插在手臂哪個位置,一旁監督的教官更不時旁噴假血、下狀況,整體壓力不小,但這些都是確保官兵未來在戰場上能夠順利執行醫療救護的必經過程。而為期21天的行軍中,特五營還曾申請一架陸航UH-60M黑鷹直升機執行傷患後送演練,這些都是確保官兵作戰時,無論自身還是協力,都有遂行任務的能力。

20191003-特5營官兵除了本身在緊急救護、戰傷照護上下功夫,利用行軍機會,申請黑鷹直升機支援,演練傷患後送科目。這樣可以確保官兵無論自身還是協力,都有遂行任務能力。(蘇仲泓攝)
20191003-特5營官兵除了本身在緊急救護、戰傷照護上下功夫,利用行軍機會,申請黑鷹直升機支援,演練傷患後送科目。這樣可以確保官兵無論自身還是協力,都有遂行任務能力。(蘇仲泓攝)

特5營官兵除了本身在緊急救護、戰傷照護上下功夫,利用行軍機會,申請黑鷹直升機支援,演練傷患後送科目。這樣可以確保官兵無論自身還是協力,都有遂行任務能力。(蘇仲泓攝)

更多風傳媒報導
相關報導》 直擊特戰部隊「戰術任務行軍訓練」!限制空間戰鬥、戰傷救護、小部隊戰鬥完整呈現
相關報導》 成為傘兵不容易!一窺傘兵搖籃大武營區,原來每位特戰隊員都是「這樣走過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