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技職教育」之外 別忘了「專業教育」!

策略思惟

由於近來人才危機引發了社會對於台灣高等教育的檢討,論者認為,當年教改摧毀了原有的技職教育,為造成當前問題重大原因之一,使得業界找不到一群能夠腳踏實地、認真做事的人力來源。

因而社會上興起一股恢復技職教育的呼聲,尤其以德國為師的呼聲甚囂塵上。

然而,依先進國家的經驗,尤其在個人較熟悉的美國教育體制中,除了技職教育外,還有一種存在多時,而且在數量上占有甚大份量的人才培育,卻一直未受國人重視其特殊性質和角色,它就是在西方,尤其美國所稱的「專業教育」(professional education)。

專業教育與學術教育竟大不同

在國際上,所謂專業教育的「專業」(professions)和國內一般人所了解的有明顯的差異,它不是指任何學科或職業,例如文學、物理、經濟之類,便不屬於「專業」範圍,而屬於學術性質的領域與人才。

所謂「專業」,一般所包括的,主要有臨床醫學、法律、公共衛生、金融、會計以至於資訊服務、觀光旅遊、獸醫以及管理等領域,這些多數是被稱為「師」的人才,如醫師、律師、會計師、建築師之類,在現代社會中都是屬於十分重要的服務產業。

「專業」人才的職業型態有其既定準則

雖然它們形形色色,各有特色,但是整個來說,和一般觀念中的「學術人才」(academics)卻是迥然有別的。

一般而言,被認為屬於「專業」的職業,具有以下各項特徵:

一、從事這門職業,並非只是靠一種技藝或手藝,可由師父傳授,或靠經驗習得,而是建立在某一門知識或有系統的理論基礎上。

二、從事這門職業,有其基於專門知識和訓練的職業權威性,獲得社會及主顧的承認。

譬如說,在執行業務的範圍內,社會及顧客應尊重其所採取方法或技術,不能由外行人妄加干預或評斷。

三、從事這門職業,有其行為規範。

譬如同業之間或與主顧間的關係,形成或訂定有特定之倫理原則,成員們必須加以遵守或採取自律行為。

四、從事這門職業,應體認其所背負之社會責任與功能。

雖然一般而言,專業人員所得報酬較一般其他職業為高,但這是副產品,而不應該是專業人員追求的目標。

五、加入這門職業,常須經過某種資格或條件之鑑定程序,譬如受過某種訓練,通過某種特定考試或實習,獲得某種職業團體成員證照之類。

六、屬於這門職業的份子,常會組成有某種同業公會。

一方面為保障本業之地位及發展;另一方面,亦擔負上述執行自律,控制成員資格及行為,促進同業溝通之類工作。

七、從事這門職業的人數較多,而且對於社會具有極大影響力和重要性。

因此培育這類人才,在目的和體制上,顯然和學術性質的人才大為不同。

從美國大學組織看兩者差異

有關這種差別,我們只要看美國大學組織就很明顯了。

這些屬於專業性質的單位,多稱為school,例如law school、medical school、business school之類,而非如人文(humanity)、科學(science)或藝術(arts)為主體稱為college的;例如在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內,尚有稱為Harvard College的內圈組織。

後者是指哈佛大學的大學部或本科,在這範圍內設有學士(bachelor: BA/BS)碩士(master︰MA/MS)和博士(Ph.D.)學位;相較而言,前述的各種專業性schools,則屬於外圈。

將這些專業學院視為外圈組織是有道理的。它們一般而言,本身不設大學部,而是接受來自college的畢業生。

其所授予的,多數屬於學士後(postgraduate)學位,而且各專業有不同的學位名稱,例如我們所熟知的MBA(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即是一例。

在這些專業學院內,往往也設有自己專業性質的博士學位。

例如,法律領域的J.D.,商管領域的DBA,工程領域的Doctor of Engineering,教育領域的Doctor of Education等,它們和學術性的哲學博士(Ph.D.)也是涇渭分明。

在這篇短文所要指出的是,既然專業教育和大學本科教育如此不同,自然對於兩種人才培育的理念和途徑也應該不一樣。

然而我們大學體制多年來卻對於這種差別視若無睹:有如雞兔同籠,給予同樣飼料和飼養方法。

因而在這樣教育體制下所培育出來的專業人才,不食人間煙火,產生學用落差,也就是很自然的後果。

這些年來,我們處處以美國為師,教育尤然。然而在美國高教體制如此明顯而且行之有年的專業教育,我們居然可以視若無睹,真是令人詫異。

高教鬆綁、保留彈性才是治本之道

更基本地說,如果大學是培育高等人才的搖籃,則以今日多元化的社會所需要的人才,自然也是五花八門;社會需要創新,產業需要創新,自然人才培育也要創新。

然而,不幸地,我國高等教育在一部「大學法」的規範下,其剛性的規定和標準化的要求,不能容許培育多元化人才所需要的彈性。

雖然歷經多次修正,苦苦追趕,終究趕不上社會產業和科技發展的速度。

有鑒於此,如果我們不從根本上進行鬆綁,這些努力終究是徒勞無功的。

(作者為逢甲大學人言講座教授)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