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二哥二嫂遊瘦西湖/俞竹筠

俞竹筠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揚州是蘇北行署所在地。瘦西湖正舉辦蘇北“土特產物資交流會”,來賓紛至遝來。二哥二嫂正好探望姨母黃朱氏,宿天寧寺旁西園招待所,離我家不遠。當時,我剛上省揚中,受姨母囑咐,在禦碼頭恭迎。待二哥二嫂午休後,陪他們一起遊覽瘦西湖。

二哥二嫂包租一條畫舫,讓船娘沿北城河、西園曲水,撐至大虹橋徐園。登岸前與船娘說好,下晚來接。二嫂指著門額上,草書【徐園】兩字道:“此乃義父風先生(吉亮工)所題也”。吉亮工(1875—1915)是姨夫黃漢池(翰章)的義兄+知交,清廷1905年廢舉,姨夫未能步其後塵,由秀才考上舉人。二嫂楊竸安拜風先生為義父,取名風緒,二哥黃勝白(1889—1982)則取名風婿。二哥對我說,壽寶(原名),我像你這麼大(13歲左右),能上南京陸軍小學(官費),就是義父找軍閥徐寶山(1866—1913)幫的忙。後來,德國教官又推薦我上同濟大學醫科。畢業後,任校刊總編和拜耳藥廠駐華代辦。老三黃鳴龍、老四黃鳴駒和黃瑛妹能去德國留學,皆由我安排。當初不虧風先生的幫忙,焉有今日?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奈義父題字後,不久病逝。爾後我與兢安歸天,當一道葬其墓碑附近。

我們越過小金山,穿行松樹林,繞道至法海寺、五亭橋。只見周圍敞篷林立,展品琳琅滿目。二哥做過【南通醫學院】院長,對南通印花土布頗感興趣;二嫂則對揚州醬菜和高郵雙黃蛋讚不絕口。她曾在【新觀察】上,撰文介紹過。當時,五亭橋下至北邊觀音山、平山堂一帶,有好大一塊農田,四周荒野。蘇北各地的農副特產和手工藝品,擺滿道路兩邊,交通不便。工作人員手指不遠處村小,說可繞道至觀音山。二哥感慨,共產黨將瘦西湖治理得已不錯,這裏如栽上花草樹木,砌些樓臺亭閣,與瘦西湖、觀音山、平山堂連成一片,更錦上添花。二嫂則說:此處不亞於西湖風景。提起西湖,抗戰前,二哥二嫂在三哥四哥資助下,曾在西湖邊建【黃楊樓】別墅。建好後,接姨母住過幾天。她住不習慣,抽水馬桶用不慣,鋼絲床睡不安,果子醬、沙丁魚吃不來,西湖邊上情侶摟摟抱抱看不慣。最後,二哥送她回揚,仍和母親住在一起。姨夫去世後,姨母從玉井搬出,二十多年一直與我們生活在一起,直到1961年去世。我抱著好奇心,問道:“二哥二嫂,那【黃楊樓】的名字,用的你們姓,還在嗎?”二哥說:“抗戰時,為支援前方將士打小日本,賣掉了。”二嫂接著說:“鳴鵠啊鳴鵠,愛國之心,蒼天可鑒。連署名黃勝白的【家醫】著作權和義父的墨寶,都賣了。”當時,二哥任省抗日醫療救護隊長,為籌集資金,進口藥品,毀家紓難。我疑惑地問:“二哥的名字鳴鵠,是姨夫起的,咋改成勝白?”二哥解釋:“我見上海外灘公園門口,掛著‘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氣得吐血。發誓:中國黃種人一定要勝過白種人。"我聽了,肅然起敬。當年,姨夫給5個兒子起名 (長子夭折),叫鳴鵠、鳴龍、鳴駒、鳴昆、鳴皋,初衷就是期望一鳴驚人,二鳴濟世,三鳴報國。抗美援朝時,三哥與四哥在二哥一封封家書催促下,歷經艱辛,毅然回國。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為革命事業添磚加瓦。四哥任中國科學院有機化學研究所所長,全國人大代表;三哥任浙江醫學院院長,省人大代表。人稱 “黃氏三傑”,姨夫當含笑於九泉。

夕陽西斜,我們返回勞動公園。二哥二嫂手指那一排排亭亭如蓋的雲杉和寶塔松,說:這些都是葉秀峰從中山陵偷來的,移來裝扮【葉園】。二哥說,1949年1月,葉秀峰這個特務頭子,將搜刮來的2700根金條,交給兒子帶往臺灣。誰料,乘坐的【太平洋號】中途沉沒。他兒子與不義之財,一起葬身魚腹。

船娘如約而至。上船後,二哥邊飲香茗,邊問:“寶兄弟,你知道瘦西湖的來歷嗎?”我搖搖頭。二哥說,乾隆元年(1736年,丙辰龍年),錢塘才子汪沆(1704—1784),沿京杭運河遊揚州保障河,脫口詠詩:“垂柳不斷接殘蕪,雁齒紅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我問道:“銷金一鍋子,何意?”二嫂回答,比喻揮金如土嘛,像銷金的鍋子一樣。二哥補充道,西湖亦稱“銷金鍋”,一個胖,一個瘦,就好比趙飛燕和楊貴妃。二嫂跟著說,是呀,一個彈琵琶,一個吹簫,異曲同工。我恍然大悟,唔,原來瘦西湖即“保障河”!

船娘邊劃邊聽,碧波蕩漾,湖水漣漪。二哥像歷史教員講課,聲情並茂道:隋煬帝開通大運河後,揚州經濟繁榮,河道暢通。杜牧詩:“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揚州城13門,每道城門前,護城河上都有吊橋。這些橋下的河流,彎彎曲曲,彙集在一起。隋時,名為 “保楊河”,保護隋煬帝楊廣的。河沿遍栽“一顆楊柳一顆桃”,楊柳也與楊廣有關。不過,在冷兵器時代,對抗擊外敵入侵,保楊河起到保護揚州城的作用。故而,保楊河又稱護城河,保障河。保障揚州城經濟繁榮,百姓安居樂業。康熙爺乾隆帝幾次到揚州,鹽商不惜重金,將保障河兩岸,打扮得比西湖還美麗。特別是皇上經過和駐蹕的地方,例如天寧寺、高旻寺、北城河一帶,“兩岸花柳全堤水,一路樓臺直到山。”汪沆是錢塘人,將揚州保障河與杭州西湖一比較,一個胖,一個瘦,“故應喚作瘦西湖”。

二哥1982年12月4日病逝南京,享年93歲。二嫂前幾年病故,夫婦並葬於瘦西湖畔風先生墓旁,以踐諾言。《新華日報》頭版,整幅刊登唁電與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