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儀深序:《陳水扁總統訪談錄》60萬字、阿扁有問必答

前總統陳水扁日前對「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修正草案」涉及違反比例原則一事,向總統府、行政院及立法院4大黨團行使請願權。   圖:張良一/攝(資料照)
前總統陳水扁日前對「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修正草案」涉及違反比例原則一事,向總統府、行政院及立法院4大黨團行使請願權。 圖:張良一/攝(資料照)

[Newtalk新聞] 國史館近日將出版《陳水扁總統訪談錄》,國史館總共訪問陳水扁46次,約60萬字,一套四大冊。館長陳儀深在「館長序」裡提到,從2000-08年等政治內幕,阿扁都是有問必答,而且常有令人驚訝或驚豔的答案。

以下為陳儀深館長序:從貧戶之子到台灣總統

人的際遇與緣分,實在難以言說。

身為一位愛好口述歷史工作、迄今出版十餘本口述訪談錄的歷史學者而言,能夠訪問到前總統阿扁,不僅感到畢生榮幸,也是一件可遇不可求之事。而且,這可遇不可求之事,竟然還遭遇兩次,從而出版了阿扁總統的兩種口述歷史專書,一本是由台北市立文獻館於2019年5月出版的《堅持─陳水扁口述訪談回憶錄》(以下簡稱《堅持》),另一本則是2024年2月由國史館出版的這本《陳水扁總統訪談錄》。這兩種口述專書內容的最大差異,是前簡後詳。前書勾勒阿扁從政發展的基本輪廓,著重社會各界關懷的重大議題之闡釋;而後者則較屬於人生各階段之地毯式口述調查,從童年經驗,三級貧戶之子的回憶開始,再述求學點滴,歷經執業律師、台北市議員,參選台南縣長、立法委員、台北市長,以及擔任總統等人生各階段的回顧,內容鉅細靡遺,性質多樣,且議題完整而周延,這些內容皆仰賴阿扁總統清晰的思路與坦率的剖白。

《堅持》一書,是2016年我還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任職副研究員期間,受彭明敏文教基金會委託進行的訪談計畫,我和助理去高雄做了十次訪錄,而於2019年5月由台北市立文獻館出版。在該書的主訪者序中,我曾說:「以陳前總統的豐富經歷,訪問三十次亦不為過,也許國史館方面可以補這個不足。」這句話果然「一語成讖」,沒想到在兩個月之後,能接任國史館館長而有機會與阿扁總統再續前緣。

國史館訪問阿扁可分兩個階段,一是在前館長吳密察時代就開始的訪問,時間是2017年3月至2018年1月,計21次;2019年7月10日我上任之後,一方面我須先熟悉各項業務,一方面阿扁也為了自己的清白或社會關懷而相當奔波,所以第二階段是等到2022年7月他的生活比較平靜了,我才請求恢復訪談,遂得阿扁慨允。直到2023年6月為止我們進行了25次,所以連同吳前館長時代總共46次,約六十萬字,就是現在看到的《陳水扁總統訪談錄》一套四大冊。

前一階段的訪談是由前副館長何智霖領軍,記錄整稿的有歐素瑛、林正慧、黃翔瑜、吳俊瑩,後一階段則是由我親自領軍,由歐素瑛、黃翔瑜、吳俊瑩、陳世局輪流記錄整理。依我的經驗,好的口述史作品除了主訪者和受訪者相互信任,願意「傾聽細談」之外,記錄者的敬業態度和文字能力也是關鍵,這方面我對上述本館這幾位同仁深具信心、也感謝他(她)們的辛勞。

關於阿扁從政以來的貢獻,我在前述《堅持》一書的主訪者序曾做以下的歸納:

坦白講,台北市長陳水扁的斐然政績已足以奠定他的歷史地位。他促成台灣第一件BOT「台北101」、使政府收到206億的權利金,並拿來做了洲美快速道路和信義快速道路;他具體改變政府是衙門的觀念—包括戶政革新、櫃檯降低和微笑奉茶;他完成捷運木柵線、公車專用道、推動「垃圾不落地」、騎乘機車須戴安全帽,莫不影響至今,且使台北市成為(英文亞洲週刊所評比)亞洲最適合居住的城市排名,從第10名以外進步到第5名,卸任那一年還進步到第2名。

阿扁在立委任內,率領龐大的助理群,充分發揮專業、正義、認真的形象,個人認為他最重要的貢獻,是擔任國防委員會召委期間推動的軍隊國家化、軍政軍令一元化、情治單位法制化,等於是打開外來政權的黑盒子。陳隆志說台灣已經演進為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但極少人知悉到底是怎樣「演進」的?阿扁的例子顯示:就是透過選舉進去體制取得發言位置,把不能質詢的變成可以質詢、把統問統答變成一問一答,最後就是台灣人自己擔任總統,可以決定國防部長和情治首長的人選,翻轉「治與被治」的關係。

要之,市議員作為政治人物的養成階段暫且不說,阿扁在台北市長四年任內不論文化革新、制度建立或是硬體建設可以做到這個程度,實在讓前後任若干不同黨派的市長「看不到車尾燈」;而阿扁立委在李登輝時代對於結束萬年國會是推手之一,對於軍隊國家化、軍政軍令一元化等等國防改革影響至今,這些歷練可說是未來成為台灣總統的預備。

本書的精采重點當然是「總統陳水扁」。他是首位讓國民黨下台、完成政黨輪替的總統。在八年任內,面對朝小野大的局面仍然多所建樹,但台灣社會對這位台灣總統的期待遠比他能做的還多。尤其他一上任為什麼說「四不一沒有」?華府和北京對他的壓力有多大?核四從停建到續建有什麼不得已的苦衷?日本式「單一選區兩票制」真的那麼差嗎?尋求連任過程的兩顆子彈風波是怎麼回事?轉型正義方面,為什麼2007年才去動中正紀念堂?兩蔣遷葬五指山國軍公墓的事為什麼功虧一簣?最後,2008年改選總統之前民進黨內的四大天王呂、游、蘇、謝競爭有什麼內幕?阿扁都是有問必答,而且常有令人驚訝或驚豔的答案。容我賣個關子,不在這裡多說。

今天要對「阿扁總統」的歷史地位定錨也許還有一些困難,但本書的出版必有助於理解一位台灣總統所面對的國內紛爭與國際困境,以及這位總統因應的各種心境轉折。要之,阿扁的生命經驗,可以視為台灣人的共同資產。到今天,過去他協助完成的民主體制依舊運行,昔日他肩負的台灣民族主義方興未艾,一代代的台灣人對這塊土地的認同依然熾烈。雖然時代變遷給台灣民主帶來新的挑戰,我們相信唯有選出「守護台灣、放眼世界」的台灣總統,力行多元、民主、民眾福祉優先等政治承擔,強化以「國民主權」為核心的政策實踐,才能讓台灣繼續走在康莊大道上面。
2023年12月14日

查看原文

更多Newtalk新聞報導
朱立倫:韓國瑜是我立院學長、黨內有更多引擎發動
韓國瑜:周萬來是議事規則教科書級人物、能一槌定音

國史館出版《陳水扁總統訪談錄》,一套四大冊。   圖:國史館提供
國史館出版《陳水扁總統訪談錄》,一套四大冊。 圖:國史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