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峙維專欄】充滿正能量的假故事有什麼用?

川普遇刺兩天後現身現身共和黨全代會,並宣布俄亥俄州聯邦參議員萬斯(J. D. Vance)為競選搭檔,各家媒體除了隨即解析這個選擇的意義,也回顧出身貧困家庭的萬斯如何開創成功的人生。他高中畢業後進入海軍陸戰隊,退伍後去念大學,再攻讀法學博士,畢業後成為創投家,最後還選上參議員。他撰寫的回憶錄不但是暢銷書,還改編為電影。萬斯是翻轉階級的典範,這一切是「美國夢」的完美實現,十分激勵人心。

在川普遇刺前幾天,社群媒體也瘋傳一篇暖心勵志的文章,談大提琴家馬友友的愛情故事,太太為他放棄攻讀博士而選擇當個賢妻良母,還伴他度過事業低潮。馬友友喜愛嘗試新的音樂組合,將各種音樂素材與古典音樂結合,曾被樂壇視為離經叛道,不少人拒絕與他合作。但在妻子鼓勵之下,他不放棄,進而造就備受讚譽的「絲路計畫」。這也算是勵志的愛情音樂「美國夢」,可惜大部分是杜撰的,有些網友知道真相後都覺得自己好傻。

旅德作家吳品瑜指出,這篇虛構的愛情故事,不但編造兩人交往情節,還將太太塑造成傳統刻板的婦女角色,反映了在父權主義的性別偏見下,大眾內在的恐懼與匱乏。我認為即使性別互換,描述的是成功女性背後有位在家「相妻教子」的好老公,讓她能無後顧之憂去拼搏事業而成為大企業家,也會在網路上瘋狂轉傳。造假的故事,無論符合傳統套路或打破既有框架,只要讀來順心、看似溫暖,我們根本無意願也沒有閒工夫去查證內容是否為真。

其實我們心中都有某種匱乏,都需要勵志小故事,從紙本報刊盛行的年代,到人手一機滑呀滑的今日都一樣。在美國這樣的社會結構中,能成功翻轉階級的人是極少數,無論萬斯的政治立場如何,他的成功故事就是鼓舞人心。相對於萬斯出版過回憶錄,且美國民眾對他有一定熟悉度,華人世界的網友對馬友友的成長、婚姻、生涯所知有限,所以這篇以音樂家鮮為人知的事為題的農場雞湯文裡,能輕易用落入俗套的虛構情節引導讀者按讚並分享。

在文字作品主要以書報雜誌的形式傳播的年代裡,勵志小故事的流通必須透過紙本閱讀,而出版品的內容品質通常有編輯或機構把關。今日網路上人人都可以是不經審閱就能發文的獨立作家,讀者既沒有動力深入認識文章主題,也不願質疑看起來不合理的事項,按讚之後再分享成了一種順手而為的習慣。我們會苛責媒體記者沒有盡責,報導錯誤、捏造新聞,那自己按讚並分享文章前做功課了嗎?

一篇在哈佛大學出版的學術期刊《假消息評論》(Misinformation Review)發表的研究指出,網路文章即便內容可疑,按讚和分享次數越高,大眾就越會不經查證而繼續轉傳。在我看來,與健康、食安、法規等內容有誤就可能造成實質傷害的事項相比,勵志小故事更容易被分享出去,無論據實或編造,反正都是「正能量」。這也難怪,轉傳馬友友愛情故事的網友被告知內容與事實不符後,仍堅信只要讀者覺得正向和溫暖,就不算欺騙。

許多家長抱怨孩子成天看短影音,但大人自己也愛讀各種網路文章;家長認為短影音多半是沒營養或似是而非的內容,但大人對內容虛假難辨的文章也未必有閒有能力去查證。在紙本傳播處處受限的威權時代,我們無從懷疑華盛頓是否真的砍了櫻桃樹,但到了網路傳播突破時空限制的民主時代,我們卻經常選擇相信網傳的名人軼事,甚至加入二次傳播的行列。因為我們心中都有匱乏,都需要一些故事來激勵自己,並認為該以此去感動更多人。

網路上正能量不少,但路人甲的勵志小故事無法吸引太多網友點閱,要由名人在相似的溫馨場景中演繹相似的感人橋段,才能觸動普羅大眾的心弦。從108課綱裡的核心素養,到專家學者在各種場合的呼籲,都強調媒體識讀的重要性。暖心的雞湯文就如「認同請分享」的早安圖,會傳播到什麼境地,就看你我收到讀完後會進行什麼動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