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峙維專欄】別恐懼用科技請回已故歌手陪樂迷重溫音樂舊夢

1980年12月8日約翰・藍儂遭歌迷槍擊身亡。或許因為11月初關於披頭四推出「新」歌的那一波報導已經足夠,不然就是這一週以來大家忙著討論國文課本該選多少篇古文,所以今年藍儂逝世紀念日在台灣沒受到特別關注。今年6月保羅・麥卡尼宣布披頭四將發表新作,運用AI從藍儂遺留的樣本帶(Demo)裡擷取他的歌聲,推出他未發表的歌曲〈Now and Then〉。消息一出,樂迷引頸期盼,11月新歌推出後迅速登上英國單曲榜首。

儘管與披頭四解散前的其他作品相較,這首歌稱不上佳作,與網路上流出的樣本帶聲音相較,藍儂的歌聲也沒有更動人,〈Now and Then〉的發行依舊有其意義。麥卡尼為完成老友的作品而感動,雖然鐵粉享受「他們再度合體」的喜悅多於音樂本身,但這種甜美的感受會讓人買單,同時也讓是否該用AI讓已故藝人原聲再現、重回舞台的老話題,再掀討論。

在2022年的巡迴演唱會中,麥卡尼就已經跟AI擷取的藍儂歌聲合唱了,只差沒有製作虛擬影像讓兩人在台上重聚。用全像投影、深偽技術合成離世歌手的影像,搭配既有錄音,甚至直接讓AI開唱,只會越來越多。早在2013年,周杰倫就已經在演唱會上跟鄧麗君對唱,2019年在日本《紅白歌唱大賽》,美空雲雀也曾現身演唱。樂迷看到已逝偶像重返舞台,心中總是無限激動,即便技術上仍有瑕疵也無妨。但也有人批評這如同將亡者當人偶來操弄,我們憑什麼主觀認定他們會同意這樣的演出?

12月初澳洲舉辦歌劇名伶卡拉絲百歲冥誕的紀念音樂會,製作單位以她的全像投影與她留下的錄音,配上交響樂團現場演奏,結果被多位樂評批評怪誕陰沈,感嘆要是卡拉絲在世不知作何感想。同樣是以科技打造虛擬音樂會,瑞典天團ABBA去年5月起,以1979年他們巔峰時期模樣製作的虛擬化身,配上團員重新錄製的演唱,在倫敦推出的虛擬演唱會就獲得廣大好評,至今每週上演七場。或許現有技術無法達到古典樂迷的標準,也或許因為ABBA還在世。

人類對科技衝擊音樂的擔憂,從來就沒少過。例如,二十世紀初美國軍樂作曲家蘇沙(Sousa)警告,錄音技術會造成音樂品質惡化、大眾品味低落;許多與卡羅素同時期的聲樂家也曾認為錄音無法忠實呈現歌聲,拒絕唱片公司的邀約;英國樂師工會曾擔心樂師丟飯碗、音樂品質下滑,1982年表決通過禁用合成器等電子設備;許多唱片公司也曾悲觀認為,MP3和iPod終將摧毀音樂產業。結果,有那麼嚴重嗎?沒有。

科技對音樂產業的衝擊可以快速透過商業模式創新來因應,對道德與品味的影響卻無法即刻找到解答。雖然目前仍有不少人對用AI重現已故歌手影音有所顧慮,但以往經驗顯示,這種牽涉價值觀的問題,大眾終究會形成共識。以往許多音樂獎項只接受實體發行的音樂作品報名,但現今如葛萊美獎、金曲獎,都已經接受僅在數位平台發行的作品參賽。這就是科技帶來的觀念轉變。

無論共識形成要多久,重溫音樂舊夢目前就有廣大需求。美國資深樂評兼爵士鋼琴手泰德・喬亞(Ted Gioia)指出,當今「老歌」佔全美音樂市場70%的銷售額,當今市場更多人願意掏錢去聽老音樂、看老歌手登台。美國北達科他州州立大學的實驗顯示,聽自己喜愛的老歌而勾起懷舊情緒時,會產生被愛的感覺。而懷舊也不只是藉美好的過去安慰現實中的失落,英國南安普頓大學的研究指出,懷念過去能讓人以樂觀積極的態度面對未來。

懷舊經濟崛起,體驗經濟當道,讓粉絲聚在一起重溫往日激情,對歌迷來說是討喜產品。至於AI要怎麼用,技術問題交給專家,道德問題留給大眾。如果大家該多讀古文,以培養高尚道德情操,那麼聽老歌可以讓大家感到彼此相愛,樂觀迎向未來,我期待科技繼續幫我們重溫音樂舊夢。

專欄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