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峙維專欄】如果AI能幫你寫論文,那你能做什麼?

1929年4月12日,威瑪共和國首都柏林,在華爾特(Walter)指揮下,即將滿13歲的曼紐因(Menuhin)與柏林愛樂管弦樂團一整晚連續演奏了巴哈、布拉姆斯、貝多芬的小提琴協奏曲。據傳,愛因斯坦深受這位天才音樂少年震撼,演出後衝向後台休息室,一把抱住這孩子並大聲說道:「我明白了,奇蹟之日還未結束,我們那親愛的老耶和華仍然在忙著。」

同年10月15日,同樣在柏林,默片科幻電影《月裡嫦娥》(Frau im Mond)上映,片中有個登月火箭升空前的場景。由於是默片,無法透過火箭點火的聲響來呈現緊張氣氛,導演弗里茨・朗格(Fritz Lang)決定使用字卡來數秒,但他覺得順著數太枯燥、老套、沒勁,於是臨時改成倒數6秒。從此之後人類便有了倒數讀秒這回事。

1929年的這兩件事看似毫無關聯,卻都是想像力與創造力的展現。熱愛音樂又擅演奏小提琴的愛因斯坦表示,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涵蓋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他自己從事科學研究所需的想像力,經常是來自拉小提琴時獲得的靈感。能自由揮灑想像力是一種天賦,曼紐因的精湛演出正是來自想像力的馳騁。

今日被譽為德國表現主義大師的朗格1927年拍攝經典之作《大都會》(Metropolis)時,花費超過500萬帝國馬克,結果這部史上最昂貴的默片票房竟不到8萬。若再不搞出個名堂,製作公司就要趕人了。在如此壓力下,他極盡想像製作道具與設計場景,最後《月裡嫦娥》裡的發射設備與流程,包括倒數讀秒,日後不但都成真而且還成了發射火箭的標準操作程序。

人類的想像力與創造力是機器無可取代的珍貴寶藏,在機器早已取代體力勞動、AI開始取代心智勞動的時代裡,這種能力更顯重要。2022年11月ChatGPT的推出在全球引發生成式AI熱潮,學術界未完全做好準備,讓許多教師憂心忡忡。然而,一味擔心學生把作業都交給ChatGPT,就像以往擔心學生會抄作業一樣毫無意義。與其窮操心,不如引導學生善用機器來減少心智勞動的負擔,將節省下來的心力運用在提高生產力,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上。

台大去年三月曾為教師提供指引,建議調整作業指派、考試出題方式,要學生理解活用知識、培養創造力、表達情感的重要,而非丟給機器人去數據庫直接找標準答案。而台大文學院這個學期更邀請電機系教授,為文學院學生開設選修課程「生成式人工智慧導論」,希望文科生也能認識AI發展趨勢,從人文角度思考AI相關議題,並能透過新科技整合人文社會領域的學識。這是面對AI的樂觀積極態度。

去年SONY世界攝影大獎、科羅拉多州博覽會藝術展中,有人使用AI生成的作品獲首獎,而英國大學教授黛比・康頓(Debby Cotton)將ChatGPT生成的論文投稿到學術期刊,也通過同儕審查而獲刊登。這些事件曝光的第一時間總引來憤怒、恐懼,但漸漸地大家也開始擺脫負面情緒,轉而思考如何與AI合作。今年初獲得日本芥川賞的作品《東京都同情塔》有5%是AI所寫的句子,評審委員就認為在這部作品使用AI的情形並無不妥。

青少年階段,我最受不了學校師長或家中長輩動不動就說「我們當年⋯⋯,你們現在⋯⋯算什麼。」我總在心中嘀咕「光緒年間⋯⋯,你們那時⋯⋯算什麼。」日前有位市場菜販朋友提到,她嫌孩子筆算能力差導致數學考試算不完,唸了兩句。孩子嬉皮笑臉頂回來,說她還不是只會用電子秤自動加總,阿嬤以前都是用彈簧秤和算盤,說得她啞口無言。這孩子完全反映了我學生時代的心聲。

其實,用電子秤自動加總的與用彈簧秤和算盤的是不同時代的老闆娘,沒有誰比較厲害,今日她們都可以開無人商店就好。哈佛商學院教授卡林・拉哈尼(Karim Lakhani)指出,AI不會取代人類,但擁有AI的人類將會取代不用AI的人類。所以,若擔心AI會造成什麼恐怖的後果,那就盡早讓下一代學會人機協作,帶著下一代找出:如果AI能幫你寫論文,那你能做什麼。

專欄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