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峙維專欄】從防空警報看見邁向雙語國家之路的艱辛

「因為很重要,所以要說三次。」不知從何時開始,社群平台貼文、影片、廣告,對想特別強調的事物總要說三次,隨後再附上這一句。因為重要而說三次的表現手法,首見於德國哲學家尼采在1886年的著作《善惡的彼岸》(Jenseits von Gut und Böse)中第198節。他批評裝模作樣的道德「少有價值,⋯⋯而是,說第二次,說第三次,聰明、聰明、聰明,摻雜著愚蠢、愚蠢、愚蠢」,沒想到在21世紀的台灣,社會大眾也學起來了。

日前中國發射衛星,國防部因偵察到運載火箭進入台南、台東上空,於是連續發布國家級警報。由於不只發送三次,還發送了第四次,顯然這個警報至關重要。然而,如此重要的警報竟掀起批評聲浪,各界質疑對科研計畫的衛星發射突然發出防空警報是否合宜,也抨擊簡訊英文用的是Missile(飛彈)而非Satellite(衛星)引發混亂。

國防部事後說明,警報發布依專業及權責辦理,沒有其他考量,但道歉表示,簡訊英文是「因疏忽未同步更新原系統用字」,誤植為飛彈。警報是否有政治陰謀,留給專家和名嘴去解析,英文單字和軍事科技,查字典和維基百科就有,我更擔心的是我們邁向雙語國家之路。社群平台上出現各式英語教學的嘲弄貼文,解析飛彈與衛星的不同,但在我看來,沒有修改系統裡預設的字只是國防部的失誤,但系統裡錯誤百出的英文詞句卻是國家政策的失敗。

簡訊是這麼寫的:[Air raid Alert] Missile flyover Taiwan airspace,be aware. 我必須毫不客氣地批評,真的是亂七八糟。各級學校的老師們為雙語授課拼了命,而中央部會發出的國家級訊息竟是這麼草率,連估狗翻譯都不會用一下?若如國防部所言,這是「原系統」裡預先設定而非臨時編寫的詞句,不禁讓人懷疑是否整個系統的英文都這麼亂寫。以下舉出幾個錯誤:

首先,方括號裡的大小寫毫無章法,要嘛每個字的首字母都大寫,否則 Air 的首字母大寫就好,不明白為何 raid 要以小寫開頭。

其次,Missile flyover Taiwan airspace 與 be aware 兩個不對等的獨立子句不應該用逗號連接,這犯了「逗號拼接」的錯誤,且原始簡訊逗號之後沒有空格,也是錯誤。

接著,flyover 應該分開為 fly over 兩個字,若要併成一字應該是 overfly,且這裡的動詞時態也不正確。

此外,既然要表達台灣「的」領空,Taiwan 應該用所有格。

最後,用 be aware 只表示了「請知悉」,既然是警報,就應該用 beware 才能精準傳達「請注意安全」的意思。

政府曾宣示2019年為「雙語國家元年」,我們要在2030年成為雙語國家,而2024年已經是「雙語國家六年」,但公部門連一個英文的防空警報都寫不好,這是怎麼回事?其實這樣的簡訊未必要逐字翻譯,精簡寫出英文讓不諳中文的外籍人士了解主旨即可,就如同許多公共場所的標示、展演空間的解說一樣,扼要提示就好。但最高原則是精準正確。

經常見到媒體報導,某某公共工程的雙語標示錯誤百出,而公部門的業務承辦單位總會以廠商翻譯疏失為由來回應。然而,這不只是單純的翻譯問題,而是製作英文說明的人員是否以「英語腦」來撰寫,承辦人員是否也以「英語腦」來驗收。國防部系統裡的英文簡訊在編寫之初,就應該以英語使用者角度思考,且是以要傳達的訊息意涵來編寫,而不是單純的翻譯。

按國發會「2030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規劃,為打造雙語環境,要推動各部會官網雙語化、採購文件雙語化、與外籍人士有關的文書與法規雙語化,無數的公部門資訊雙語化。這些官方文字想必要經過專業人士編修審訂,尤其是有法律效力的條文與文件。然而,並非所有公部門的標語、文宣、看板都有單位內部聘請專人把關,往往就是承包廠商憑良心製作。

民間部門的英文資訊不正確是私人問題,公部門的英文瑕疵是國家顏面問題。若如同國防部所言,簡訊中單一個中英用字不同調是疏忽,那就只是個會招來揶揄的失誤,但整個句子接連錯誤,在我看來是雙語政策執行上的失敗。邁向雙語國家之路真是艱辛。

專欄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

看更多相關新聞
陸射衛星警報大響!2大疑點曝光 國防部致歉:「missile就是飛彈」沒有模糊空間
多家外媒報導 紐時:台灣亂了套
選前警報大作急滅火 軍方一肩扛
國安人士:國防部單獨決策 警報發布才通報蔡總統
吳怡農質疑「國家警報」竟被出征 黃敬平感歎:這現象令人汗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