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峙維專欄】從黃仁勳的蒼蠅頭 談英語學習與食農教育的結合

輝達創辦人黃仁勳來台的每個行程都受到高度關注,連他吃過的餐廳與夜市也都被編成「黃仁勳美食地圖」。他每次來台必造訪一家川菜館,必點的一道台灣川菜「蒼蠅頭」也被報導,並延伸出這道菜該怎麼英譯的討論。接著媒體紛紛引述英文老師、網友的見解,應該從食材來說明而不是直譯,而有些英語學習網站也順勢貼文,加碼整理各種台灣小吃的中英對照表。受這一波報導啟發,我發現,菜名翻譯是個很好的英語學習與食農教育題材。

無論是筵席大菜或夜市小吃,台灣料理名稱的英譯總能引起熱烈討論。若是親身帶著外籍朋友走訪各地,無論吃什麼,現場用英語口頭解說,基本上不會有太大問題。然而,要用書面文字表達就充滿挑戰。有些餐點如糖醋排骨(Sweet and sour pork ribs)、珍珠奶茶(Bubble tea),英語已有常用字詞,無論精準或優雅與否,照著用就是。有些如佛跳牆、鼎邊銼,英語世界沒有通用的說法,國內也沒有共識,直譯或一長串說明,店家各憑本事。

談餐飲品項名稱的翻譯,可以持「語言是用來溝通的,聽得懂就好,幹嘛計較那麼多」的立場,大概寫一下,沒有造成外籍人士誤會就好。但從教育的觀點認真思考,如何以外語講述某個在地飲食的內容,不只是字詞翻譯而已,也牽涉一個地區或民族的飲食文化。尋覓合適對譯的字詞,是語言學習也是食農教育的好機會,不但要認識一道料理從土地到餐桌的過程,還要了解在另一種語言的文化中,如何在菜單上書寫餐點內容。

台菜或其他中式料理餐廳裡菜單上的菜名總是短短幾個字,從直白到寫意都有。有的簡單說明食材組合,如蛤蜊絲瓜、魷魚螺肉蒜;有的加上料理手法或調味方式,如糖醋里肌、蔥烤鯽魚;有的多了些有典故的形容詞,如五更腸旺、左宗棠雞;有的描述的是意象,如螞蟻上樹、佛跳牆;有的甚至要有見識還要多點想像,如虎掌烏蔘燴雙冬、甘露麒麟星斑捲。這與歐美餐廳裡詳述食材組合與烹煮手法的菜單完全不同。

在西餐廳的菜單上,每一品項都會清楚說明,客人不必自己想像,例如「炙煎季節鮮魚搭藍鑽白蝦佐荷蘭芹白酒奶油醬」。由於如此書寫菜單的西餐廳總給人高貴的印象,網路上不少以此方式為台灣小吃命名的創意文字,笑稱這樣看起來很高檔,可以提高售價。例如,小籠包是「清蒸特製小麵皮裹鮮肉與高湯凍附主廚特製中式薑醋風味醬」,炕肉飯是「陳年醬油燉煮豬五花茴香豆蔻甘草風味煮蛋佐蜜漬蘿蔔」。

看完這樣的KUSO搞笑書寫,不覺令人莞爾。然而,比起上述台菜中餐為了凸顯菜餚色、香、味、形、意,或講究史地背景、祈求吉祥喜氣的的菜名,這一長串文字呈現的其實是西餐菜單講求實用與樸素的面貌。所以,我認為英譯筵席大菜或夜市小吃是很好的學習機會,可以先按中文名稱直譯或尋找類似用字,再仿西式菜單來書寫,在簡短的名稱後,補充更多說明資訊。

以小籠包和炕肉飯來說,學生要仿西式菜單寫下這兩項台灣美食,必須了解用料與製作過程,再決定想傳遞哪些關於食物的資訊。在課堂上就如同以往日本節目《料理東西軍》一般,教師先帶領學生認識食材出處、備料過程、烹煮手法、醬汁佐料、裝盤方式等,再思考英文的說明要寫到多細膩。例如,小籠包是否須提及要沾醋並配薑絲食用,炕肉飯是否一定要加滷蛋和醃蘿蔔。英譯筵席菜餚如左宗棠雞、佛跳牆,甚至甘露麒麟星斑捲,也是一樣的過程。

歐美許多餐點依然有簡短的名稱,如紅酒燉牛肉(Beef bourguignon)、烤馬鈴薯(Jacket potato),單看英文字面也可以知道主要食材。然而,菜名「蒼蠅頭」傳達的是視覺意象,沒吃過的人單看漢字也未必知道是什麼。以此為題材,可以先帶領學生認識這道台灣川菜師傅自創的料理,是「豬絞肉炒韭菜花與豆豉」,再譯成Stir-fried pork mince with garlic chives and fermented black beans。至於口語的Fly Heads是不是太驚悚,就留給外籍人士去感受。

專欄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