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峙維專欄】忘恩負義的音樂人開創流行樂壇新局

許多今天大家覺得理所當然的事,可能曾經是離經叛道的舉動。例如,使用音樂著作要取得授權並支付費用,詞曲作者可以因此分配版稅。台灣在1980年代以前,幾乎所有詞曲作者寫完歌,交給唱片公司而獲得一筆酬勞後,版權就賣斷給公司。此後歌曲如何爆紅、唱片銷量如何驚人,皆與創作者無關。颱風假期間,我在串流平台上聽了幾首李建復和蔡琴的歌,想起這一段往事。

1980年底,幾個年輕的音樂人聚在一起抱怨,唱片公司決定什麼能出、什麼不要之後,付了一筆錢就什麼都拿走,未來自己想唱、想再次運用自己的作品,還得經唱片公司同意,非常不公平。他們認為企劃、創作、演唱都該自己作主,且詞曲版權不賣斷,唱片公司錄製發行後,必須按銷售量支付版稅。於是歌手李建復、蔡琴,詞曲作者蘇來、許乃勝、靳鐵章,以及製作人李壽全,組成了台灣最早的獨立音樂工作室——天水樂集。

天水樂集的主張被業界視為忘恩負義,不但不感謝唱片公司提攜,有發片機會竟還要破壞行之有年的慣例,因而沒有唱片公司願意與他們合作。最後這六個年輕人的理念與作品打動了四海唱片創辦人廖乾元,他不但提供工作空間,還支付月薪。四海前後耗資240萬,1981年下半先後發行了《李建復專輯:柴拉可汗》、《蔡琴・李建復聯合專輯:一千個春天》。

這兩張專輯在詞曲創作上雖然承襲了1970年代大專青年「民歌運動」的精神,但在製作方面走自己的路線。他們要做自己想做的音樂也要賺錢,不要唱片公司干涉製作但要分配版稅。製作人李壽全親自跟編曲的陳揚、陳志遠溝通討論,這在當時唱片業相當罕見,也因此有許多新的嘗試,編配運用西洋管弦、國樂器、京劇鑼鼓、電吉他、搖滾吉他。諸如〈漁樵問答〉、〈武松打虎〉、〈跟我說愛我〉、〈一千個春天〉等歌曲,今天聽來都是上乘佳作。

此外,不同於當時唱片只是收錄多首歌曲成「輯」,這兩張專輯中除了個別歌曲,還有組曲形式的作品。第一張專輯中的〈柴拉可汗〉組曲是結合器樂、口白、歌唱的敘事詩,由六首曲子組成,描繪11世紀蒙古部族間爭奪水源牧草的戰事;第二張則是〈細說從頭〉組曲,也是有六首歌曲,唱出先民渡海來台開墾的歷史。這種組曲具有故事連貫性,但每首歌又有獨立完整性。在流行歌壇中,這是非常新穎的製作概念。

但也可惜,雖然這些年輕人爭取到自主創作空間和版税權益保障,音樂理想初步實現,但這兩張專輯銷售並不理想。廖亁元曾表示,這種製作模式對當時的唱片公司而言成本過高,且他們的作品「太硬」不好賣,也難怪其他公司都不願意投資。1982年金鼎獎唱片類獎項中,《柴拉可汗》專輯獲唱片製作獎,李建復則以專輯中〈漁樵問答〉一曲獲演唱獎。在金曲獎還未設立的年代,金鼎獎是音樂界的最高榮譽,但獲獎時六個人已各奔東西。

《李建復專輯》的歌詞內頁預告天水樂集將再推出專輯,邀請聽眾「且聽蔡琴與李建復細說從頭」,並簡介〈細說從頭〉組曲和其他歌曲。而《蔡琴・李建復聯合專輯》的內頁也為下一張宣傳,打出「敬請期待蔡琴新專輯」,還列出〈30年後〉、〈半生緣〉、〈慢跑微風〉三首歌。無奈第三張專輯一直沒開錄,1982年7月蔡琴轉赴海山唱片發行個人專輯,天水樂集形同解散。第二張專輯唱片B面最後一首歌〈謝幕曲〉,也真的成了天水樂集的終曲。

這些當年被業界斥為「忘恩負義」的音樂人,其實是台灣流行樂壇的獨立製作先驅,因「太硬」而未受歌迷以銷量來捧場的作品,如今被譽為「傳說中的經典專輯」。2005年天水樂集成立25週年之際,六個成員在蔡琴家裡重聚首,蔡琴與李建復在「一千個春天」演唱會中再次合唱,接著發行兩張專輯復刻CD。無論是原版黑膠或復刻CD,現在都成了歌迷爭相收藏的夢幻逸品。兩者我都沒有,用串流聽,一樣感動。

專欄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