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峙維專欄】投資未來世代之餘,眼前的教育政策爭議與困境如何解決?

一如以往,2024總統選戰過程中,各方陣營攻防集中在兩岸關係、民生經濟上,最後變成戰爭與和平的選擇。而教育政策在政見會或辯論會上都不是論戰焦點,即便有幾個專談教育政策的場合,候選人基本上也只是派代表出席或以書面回應,去年民間主辦的活動多是如此。

例如,台灣教育智庫去年舉辦「問問2024總統候選人:教育百年大計怎麼辦?」活動,邀請教育團體從8月起,陸續以五大議題每個月向各陣營提問。再如去年12月,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等七大教育團體合辦「面向教育‧面向總統:親師生教育許願單」論壇,彙整3,000多份網路民調,提出針對各階段教育的建議,請候選人回應。此外,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也在12月接連提出「2024請問總統」系列五個問題。

可惜的是,這些活動的民間宣示意味大過實質效益,三組競選團隊的回應都有限。選舉已落幕,賴清德當選總統,檢視他的教育政策:學齡前以降低育兒家庭負擔,補助教養托育為主;中小學教育著重國際化學習、多元適性的教育環境,其中108課綱、雙語政策還是核心;高教部分要促進國際交流、國際招生,並挹注資金提高教研待遇、補助學生出國、投資高等技職教育。

洋洋灑灑,確實是要「投資未來世代」,但眼前的棘手問題怎麼處理?首先我想問,投資就是撒幣,錢怎麼來?

舉例而言,去年政府已宣布今年起每年增加150億元補助大專私校學生學費、再挹注115億元推動高中職學費全免,聽來令人振奮。但台灣租稅負擔率偏低,增加教育投資來提高教育公共化程度,長期來看並不容易。2022年台灣稅收佔GDP比率雖達14.2%,創24年新高,但仍遠低於OECD會員國平均值34.1%。賴清德雖認同高收入、高稅賦,才能落實教育平權,扭轉有錢人總獲得更多政府資源的「反重分配現象」,但對長遠的資金規劃並沒有具體方案。

其次,對於目前執政黨力推的108課綱與雙語教育政策,社會上仍充滿歧見,賴清德要怎麼延續蔡政府八年執政的政策?

去年底公布的2022年國際學生能力評量(PISA)結果顯示,所有參與國家中,台灣學生數學排名第3、閱讀第5、科學第4,三大領域都有進步,教育部認為PISA評量驗證了108課綱推行方向正確,且符合國際趨勢。然而,老師們在教學現場的感受並非如此,按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調查,超過七成老師認為新課綱讓師生負擔過重,侯友宜去年也提出全面檢討108課綱的競選政見。

賴清德擔任行政院長期間拍板邁向雙語國家的政策,雖獲大多數民眾支持,但在雙語教育的執行層面上困難仍在。賴清德要穩健推動英語友善學習的環境,並強調會修正雙語教學計畫以符合台灣教育情境,但仍有眾多學者、教師、家長強烈反對目前英語授課的方式。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認為雙語是錯誤的政策,而對手陣營在競選時也批評要求各學科教師以英語授課是荒謬。

此外,面對高等教育與技職教育的問題,賴清德的政策都是砸錢,但這如何能盡速解決高教經費長期不均,技職學用落差的困境?

目前33所公立學校每年獲超過一半的高教經費,剩下不到一半要分配給120多所私校,僅補助私校學生學費,但並未增加私校資源,教育公共化的理想仍十分遙遠。多年來政府培訓學生考取證照,推動產學合作計畫,但證照多用來升學,學生赴業界實習變質為低薪人力。高職專業群科畢業生超過八成選擇繼續升學,未留在技職體系就業,而科技大學課程內容經常又與普通大學相似,賴清德對於這個學用落差的問題,也未提出具體的對策。

教育是百年大計,前瞻佈局、全面檢討都還在紙上談兵,提升國際競爭力也不會馬上見到成果,而眼前諸如108課綱與雙語教育政策一直無法凝聚共識,高等與技職教育的困境一直卡著,賴清德就任之後能多快處理,我們等著看。

專欄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