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峙維專欄】看《繁花》遙想台灣流行音樂的全盛時期,也看清時代的事實

王家衛導演的《繁花》除了獨特的王氏光影美學、敘事節奏、剪輯手法引人入勝,歌曲選用也是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環節。眾所皆知,王家衛喜歡親自為他的作品挑選老歌。為了營造1990年代的時空背景,對應人物心境與劇情轉折,據報導他斥資1,000萬人民幣購入數十首歌曲的版權,其中有許多1980、1990年代台灣的流行歌曲。

在影視作品中使用劇中年代流行的歌曲,將經歷那段歲月的觀眾帶回過去,是常見甚至必要的手法。王家衛在《花樣年華》電影原聲帶CD內頁裡就說了:「音樂,不啻是氣氛營造的需要,也可以讓人想起某個年代。」對年輕一輩而言,老歌也是體驗劇情所屬時空裡聲音景象的機會,在串流訂閱普及的今日,或許戲還沒看完,劇中的多首老歌已加入最愛清單。

在《繁花》裡,諸如〈無言的結局〉(1986)、〈愛拼才會贏〉(1988)、〈我的未來不是夢〉(1989)、〈再回首〉(1989)、〈執迷不悔〉(1993)、〈偷心〉(1994)等歌曲,確實帶觀眾回到1990年代,那個台灣音樂人創作的流行歌曲唱遍整個華人世界的年代,那個台灣唱片市場全球排名第13,在亞洲僅次於日本,排名第2的年代。

在影視作品中使用劇中年代流行的歌曲,將經歷那段歲月的觀眾帶回過去,是常見甚至必要的手法。圖/讀者提供。
在影視作品中使用劇中年代流行的歌曲,將經歷那段歲月的觀眾帶回過去,是常見甚至必要的手法。圖/讀者提供。

在那個網際網路和MP3才準備起步的年代,聆賞音樂的媒介除了實體唱片,就是廣電影視節目,能聽到的曲目數量雖無法與今日相比,但能反覆聽到同一首歌的機會大。八點檔主題曲每晚都播一次,馬上人人會唱,而中廣《知音時間》、華視《金曲龍虎榜》,則不斷告訴你聽什麼最夯。如今進入串流時代,音樂隨選隨播且多到聽不完,歌曲要家喻戶曉沒這麼容易了。

舉例來說,全球性的平台Apple Music和Spotify都有超過5,000萬首曲目,每首以3分鐘計算就好,每天24小時不停地播,全部聽完至少要285年。而台灣KKBox的曲庫超過9,000萬首,要怎麼聽?除非自己主動搜尋或是已經是粉絲,少了廣電媒體的強力洗腦,音樂多到聽不完也意味著多到不知道聽什麼。許多人聽平台用演算法推薦的歌,許多人則抱怨平台推薦的都很難聽。

產銷與閱聽模式改變的情況下,台灣的流行音樂要回到以往盛況並不容易。根據台灣唱片出版事業基金會的資料,台灣唱片產業從1997年巔峰的年產值新台幣123億元,一路下滑到2012年谷底的不到18億,10年後的2022年也只小幅回升到28億。與國際唱片業協會(IFPI)統計的全球市場相比,1997年274億美元、2012年148億、2022年262億,跌升趨勢雖相似,但台灣的跌幅太深,沒能升回來,令人感歎。

產銷與閱聽模式改變已經是事實,今日分眾市場中要打造往日那般的巨星就是困難,要來自1990年代的所有觀眾都擁抱2010年以後的作品也不容易。看起來很悲觀,但我認為大可不必。許多努力的音樂人,例如每年金曲獎入圍名單上你或許不認識的樂團,持續開拓跨媒體合作與海外市場的機會。在他們苦心經營下,今日台灣音樂市場的整體產值雖小,但作品風格變多了,海外非華人歌迷也增加了。

早期自己組團的,莫不期待被唱片公司發掘,但簽約之後原本的創作風格與理想,卻可能因唱片公司考量市場定位與銷售成本而被迫調整。為了堅持自己的音樂理念,2010年以後開始有諸如落日飛車、草東沒有派對、茄子蛋、大象體操等樂團,選擇不加入主流唱片而自己成立公司,積極參加日本、東南亞、歐美的音樂節,走出台灣去經營海外歌迷。他們的實體唱片可以賣得比主流公司好,海外的售票演唱會也能完售。

《繁花》的時空背景有家喻戶曉的歌曲,王家衛可以成功選來讓人想起那個年代;2050年以後的導演要找幾首歌來彰顯2020年代的氣氛,或許要考慮再三並視目標受眾是誰而定。與其感歎台灣的流行音樂盛況不再,不如認清今日眾聲喧嘩的音樂市場中各取所需的事實。雖然在新的產製與消費模式下,恐怕難有如往日般席捲市場的巨星與金曲出現,但數位串流平台與國內外現場演出已經讓年輕世代的音樂人找到一條路。

專欄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