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峙維專欄】讓標準化的台語書寫系統協助保存和傳承台語

黃仁勳離台後,超過兩週的「仁來瘋」告一段落,但他掀起的AI發展與應用、台灣在AI供應鏈的重要性等議題仍受關注,而媒體隨他吃喝的腳步編製的美食地圖也成了民眾的另類餐飲指南。此外,黃仁勳受邀為美超微執行長梁見後的主題演講站台,兩人時不時冒出的台語對話被剪輯成一段精華影片,也持續在網路轉傳。他們說台語時率真自然的態度,讓許多致力母語教育與推廣的人士相信,台灣民眾說台語時也該更自在、更有自信。

黃仁勳九歲赴美,但成長過程中與許多在美台人一樣,在家說台語。梁見後出身貧困的嘉義農村,在台灣念完技術學院後才赴美攻讀碩士並創業,在家時台語更是他的日常。兩人說台語的逗趣互動,讓線上線下的台灣觀眾看得笑開懷。這場英語演講有直播並提供AI即時翻譯的中文字幕,但他們一說台語AI就譯不出來了,聽得懂台語的台灣人那一瞬間不僅不需要字幕,還笑得開心。

相對於聽得懂台語的觀眾,有能力專注聽英語卻不諳台語的人士恐怕是一頭霧水。對此,致力於跨域設計人才教育的「孵・大學」創辦人謝昆霖就搞笑評論,接下來華爾街可能會出現急徵台語家教的廣告。或許華爾街要的台語家教,只要能教會聽與說就好,但一個語言若要持續保存與傳承,能在任何領域使用,還必須能讀與寫,讓各種不同的語彙與表達方式記錄下來。

教育部不斷努力,召集學界與民間專家,在台語文的漢字選用、標音方式上取得最大共識,十五年前已經完成羅馬拼音整合、推出官方版台語辭典、公告推薦用字。雖然至今台語文界仍有歧見,但這已經為台語書寫系統的標準化和普及化奠定基礎。不但以此編纂中小學的台語教材,近年來出版的多本台語文譯寫的世界文學名著,如《悲慘世界》、《浪鳥集》、《傲慢佮偏見》、《羅生門》等,採用的就是這一套。

然而,這套官方頒訂且會持續增修的台語書寫與拼音系統,推動過程遇到不少阻力,至今持不同意見者的批評力道未曾減弱。目前除了有對許多漢字選用的異議,更有部分人士強烈主張,十九世紀就已經發展出「白話字」(或其他以羅馬字母書寫的方案),因此不需要使用漢字。還有人認為,為了以漢字書寫某些無法直接與華語對應的台語詞彙,而窮盡心力翻閱古籍找出的生僻字,民眾連「國語」音義都不明白,更不用說連結到台語詞彙。

然而,目前無論漢字或羅馬字,都是正式書寫系統,兩者各有用途與優勢,各方角力之後的妥協實屬不易。訂定標準是為了記錄保存,為了教學,為了讓使用台語創作的人士有效溝通,並不是限制書寫方式。但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家長上網貼文,抱怨看不懂孩子課本裡寫的台語,無從協助孩子複習或寫作業。媒體以戲謔口吻報導後,接著就有眾多網友加入抨擊,如此書寫讓台語更難學,甚至根本就不需要在學校以這種方式學母語。

其實,系統化的正音正字有其必要。今年初以上海話演出的電視劇《繁花》一度引領許多上海本地人重新找回已經生疏的母語,但劇集播畢,風潮一過,說上海話的熱度也退了。本身是上海人的中國語言學家錢乃榮認為,方言(相對於「普通話」而言)必須以文字記錄,缺乏正音和正字地基的方言像流沙,很容易就流失。上海話的持續推廣與學習仍是困難重重,部分原因就在於上海話缺乏書寫標準,拼音方案也一直無法整合。

黃仁勳和梁見後能在台北電腦展的舞台上自在地以台語打趣鬥嘴,是因為他們有口耳傳承說台語的成長環境。台灣過去的政治時空背景嚴重破壞了這個環境,今日各界人士一同努力重建這個環境,儘管妥協商議出一套讀寫標準,十五年來批評卻從未停止,學校課本裡的漢字或羅馬字依然讓許多人感到不安甚至排斥。現在的孩子若無法像黃仁勳和梁見後那樣在家學好台語,就讓按這套標準書寫的課本和台語文著作來協助台語的保存和傳承。

專欄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