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峙維專欄】重視睡眠才能滿心歡喜欣賞上課鐘聲

三月里的小雨真的淅瀝瀝瀝瀝瀝下個不停,若再遇上冷氣團,早晨趕上班上課,克服了心理障礙離開溫暖被窩,還得面對天雨而壅塞的交通。上學的孩子和送孩子上學的家長尤其拼命,要趕在鐘聲響起前進入校門,有的班級甚至規定鐘聲結束前要在教室裡坐好。雖說這上課鐘聲讓趕上學的人緊張,但台灣各級學校的鐘聲至少比歐美電影中那種如火災警鈴聲的上課鈴來得溫馨一點。

大家最熟悉的學校鐘聲來自英國國會大廈大笨鐘的報時旋律〈西敏鐘聲〉(Westminster Quarters),由4口不同音高的鐘以4個不同的順序敲擊,組成一串16個音的旋律。以往台灣跟日本一樣,都是用手搖鈴或敲鐘來指示上下課,但如此聲響讓人聯想到二戰期間的警報,戰後在日本越來越不受歡迎。1956年東京大田區大森第四中學校在教師井上尚美的建議下,以明亮愉悅的〈西敏鐘聲〉取代單敲一口鐘,其他學校紛紛跟進,台灣也仿效。

另一個常聽到的是倫敦聖瑪麗勒波教堂的〈惠廷頓鐘聲〉(Whittington Chimes),由8口不同音高的鐘敲擊出4小段樂句,共32個音的旋律。此外還有法國民謠〈孤挺花〉(Amaryllis),以及擷取自德弗札克《新世界交響曲》第二樂章的〈念故鄉〉(Going Home),兩者都超過50秒,採用的學校較少。相較於〈西敏鐘聲〉或〈惠廷頓鐘聲〉,雖然下課要多等一會兒,但趕上學時,鐘「敲」得越久,就越有機會在鐘聲結束前衝進教室,不算遲到。

然而,上課鐘聲再悠揚、再愉悅,若睡眠不足,精神不濟,誰也沒有心情欣賞。

台灣學生在校作息時間由各校自行訂定,目前國中小大都是7:50左右必須到校,在第一節上課前還有早自習、環境清潔、導師時間、朝會等活動。以往高中是7:30前到校早自習,但自111學年起,改為第一節上課8:10前到校即可,且若有諸如朝會等在早自習時段全校集合的活動,每週最多只能1天。無論怎麼調整,十二年國教體制下的中小學生就是八點左右上學,相較於此,大學生彈性大一些,除非選到所謂「早八」,否則有課再進學校就好。

文化大學日前宣布,自113學年起,早上八點不再排課,第一節課自九點開始。校方說明,考量學校位置與尖峰時段交通,並調查學生早上八點的到課率,為提升學生學習成效而做這樣的調整。消息一出,各方反應不一。其實不少大學早已默默從早上九點才開始上課,除非教師有特別需求,否則共同科目或系所專業課程不會排在八點,只是沒有明文規定。公開宣告廢除「早八」,文化大學算是首開先例。

各種平台上提議延後上課的理由主要是,睡眠時間不足會影響學習成效,並以眾多國際研究來支持這樣的觀點。例如,華盛頓大學研究人員2018年發表的論文指出,西雅圖中學上課時間從7:50延至8:45後,學生睡眠時間增加,出席率與學業成績提高,遲到或缺課情況改善。新加坡大學研究團隊2023年的最新研究顯示,追蹤並分析大學生睡眠、出席率與學業成績後發現,太早上課會傷害學生的生理及成績表現,每週早上八點課越多的學生成績越差。

學生睡眠不足會影響記憶力、專注力,影響學業甚至情緒控管,這是事實。然而,學生睡眠時間不足的原因很多,早起上課之外,晚睡也是問題。大家常把青少年無法早睡歸咎於課業壓力、上網玩樂等,其實遲遲不上床的「睡眠時相延遲」(Delayed sleep phase)症狀常見於青少年與大學生,這是一種睡眠障礙,並非學生故意不就寢。按國際間的研究,延後上課時間或許是解決睡眠不足問題的快速解方,但根本之道還是在於重視睡眠並妥善規劃作息。

醫學資訊經常提醒民眾,就寢之前不要做這做那以免影響入睡,這往往連成年人都做不到。高中生取消早自習已實施第二個學年,文化大學下個學年全面取消「早八」,是否能有如國際間研究顯示的正面結果,還需要後續觀察與分析。無論幾點要到校,鐘聲是什麼旋律,要好整以暇在教室坐著聽完,自我調整作息並獲得充足睡眠是關鍵。

專欄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