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宏醫師講骨專欄〉停經前 慎防次發性骨鬆

醫師陳建宏說,很多次發性的骨質疏鬆都跟年齡無絕對關係,如太瘦、飲用過量咖啡因或酒精等,不可輕忽。(醫師陳建宏提供)
醫師陳建宏說,很多次發性的骨質疏鬆都跟年齡無絕對關係,如太瘦、飲用過量咖啡因或酒精等,不可輕忽。(醫師陳建宏提供)

一名40歲女子走進診間,表示最近因工作壓力、加上照顧家中長輩,漸漸感到身體不適,擔心是骨質疏鬆所致?經DXA雙能量X光吸收儀檢測,確診為「骨質疏鬆」;值得注意的是,骨質疏鬆不會產生任何不適,建議進行相關評估、與運動介入。

愈來愈多相關的文獻及報導,停經後、多重慢性病、超高齡社會等因素,都會帶來骨鬆性骨折的風險;不論是最容易導致失能的髖關節骨折,或是因脊椎壓迫性骨折造成慢性背痛,皆可能導致患者需要長期使用輔具;但正是因為骨鬆沒有症狀,仍有許多民眾對於骨質疏鬆治療始終無感。一來是沒有清楚認識骨鬆性骨折衍伸的照顧問題,不論是急性期的骨折手術住院負擔,或是慢性期的照顧成本,都是花錢又費神;二來,是大部分民眾都自認骨折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再加上骨折後很多的治療,到底健保給付多少等也都不了解,因而疏忽了骨鬆的早期預防與治療期。

根據國民健康署的統計,骨質疏鬆從早期停經50多歲約占兩成,到80歲以上近乎100%的盛行率,不少民眾治療後仍然無感,甚至認為「呷老就會倒縮」是正常的老化現象。筆者在醫院服務期間照顧過逾千例髖部骨折,也常衛教大眾在年輕時期盡早啟動「逆齡人生」。

對於骨折風險眾多統計數據,小自3%或大到30%,皆大數據後醫學統計的結果,然而在患者與家屬眼裡只看到「有」或「沒有」2種結果,也就是一翻兩瞪眼、全有全無率。一個看似3%的風險,對於骨折後的照顧,卻很容易導致一段變相小失能的歲月,這當中照顧的疲憊、心酸及無奈,親身經歷過絕對是永生難忘。

25-30歲是人體骨質及肌肉的高峰,停經前女性,尤其是40歲前,就醫檢查排除沒有次發性骨質疏鬆(例如甲狀腺、副甲狀腺異常、泌乳素過高、糖尿病、長期使用類固醇、咖啡因或是酒精使用過量、或年輕女性最常見的過瘦所導致),再來強身健體、防止骨質疏鬆。

矯正並改善骨質其實不困難,可從生活習慣開始,包括調整體態,例如穿隱形頸圈或是護腰,也可以盡早訓練核心肌群,輔助適當的漸進性阻力訓練,搭配使用足量的鈣質及維他命D,曝曬足夠的陽光,骨質還是有機會慢慢改善,降低中長期骨折的風險。把自己照顧好,才是送給家人最好的禮物。

(作者∕台南市陳建宏骨科診所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