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志醫師專欄〉先眩暈再頭痛 耳石脫落作祟

醫師陳建志以耳石復位術為眩暈患者作治療,並預防偏頭痛發作。(陳建志醫師提供)
醫師陳建志以耳石復位術為眩暈患者作治療,並預防偏頭痛發作。(陳建志醫師提供)

一名40歲女性患者來到診間,自稱每日早上睡醒後都得先側身,慢慢地站起,否則,起身速度過快,馬上會見到眼前景物在順時針旋轉,持續數秒鐘;接著,兩側耳朵上方的顳部就會悶脹,眼眶周圍及頭頂開始抽痛,好像有東西在敲,嚴重時會惡心或嘔吐,這時得趕緊服用止痛藥。即使半夜起床尿尿,也要慢慢爬起,否則也會發作,因此,床頭上放著頭痛藥,以備不時之需。

病人原本懷疑是長腦瘤或頸動脈缺血,經數次核磁共振及超音波檢查,都正常;也曾以為是頭部氣血不足,接受過針灸、推拿及其它民俗療法;還被當成是自律神經失調,曾接受過抗憂鬱劑或血清素受器調節劑治療。每到睡前,就會有壓力,病人很擔心自己會不會隔天無法起床,周圍的親友都勸她不要胡思亂想。

作者聽完病人的陳述後,請她平躺,一躺下的瞬間,就見到她眼球在向左快速地旋轉。再請她身體向右側躺,也看到她眼球在向右快速地旋轉,原來是右側水平半規管之管耳石沉積症。隨即安排耳石復位術,請她每週回診一次,繼續接受治療。幾次治療之後,她表示,早上起床再也不會眩暈發作,頭痛也跟著不再發作;不僅如此,也比以前不易暈車。

病人其實是罹患了「半規管耳石沉積症性偏頭痛」 ,這是一種源自眩暈發作的頭痛疾病。耳石原本位於橢圓囊內的耳石器內,若因外力撞擊、耳動脈缺血或感冒發炎,耳石顆粒鬆脫,順著內淋巴液迴流,沉積於該側水平半規管內,就會在患者改變身體姿勢或頭部轉動時,因慣性或重力作用,在動作停止時,繼續帶動半規管內的內淋巴液,產生眼震及眩暈。接著,頸部肌肉馬上出現防禦性收縮,設法調整姿勢來迴避眩暈,瞬間大量的肌肉訊息經由頸椎神經傳進脊髓,影響到三叉神經的脊髓路徑核,經由三叉神經血管炎性反射機制,誘發偏頭痛。

治療此病,以耳石復位術為主,並非口服或靜脈注射藥物。治療時,患者僅需配合醫師指示轉動頭部,醫師會經由眼球跳動的方向,判斷耳石的走向,逐一把移位的耳石擺回橢圓囊,過程宛如操作彈珠迷宮。在此特別提醒一點,基底動脈狹窄者,症狀很像此病,很可能會中風,宜先就醫鑑別,作正確治療。

(作者∕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醫師陳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