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志醫師專欄〉搭機耳壓不平衡 眩暈發作天旋地轉

醫師陳建志說,病人中耳負壓瞬間消失,巨大聲波(箭頭所指)進內耳,震脫耳石顆粒掉入後半規管。(陳建志醫師提供)
醫師陳建志說,病人中耳負壓瞬間消失,巨大聲波(箭頭所指)進內耳,震脫耳石顆粒掉入後半規管。(陳建志醫師提供)

1名60歲婦人第一次出國旅遊,飛行了20多個小時。當飛機降落時,她感到耳悶,疼痛難耐,依空服人員指示,趕緊自己捏住口鼻,朝體內用力吹氣,在聽見好大一聲「啵」之後,耳悶消失了。當晚到達飯店後準備睡覺,一躺下就看到眼前景物在旋轉,嚇得趕緊坐正。往後10日,一到睡前就是挑戰,一躺下就立即發作眩暈,只好把床頭墊高半坐臥,相當難睡。

回國後隨即就醫,本以為是腦中風,核磁共振檢查卻是正常。來到診間,請她坐在診療床上,頭向右轉並向後躺下,就見到她眼球快速旋轉。她說:「就是這個暈眩,讓我這次出國飽受折磨。」原來是右側後半規管耳石沉積症,立即為她施行耳石復位術,眩暈就消失了。

其實這位婦人是罹患了「氣壓傷性耳石症候群」,起因於上呼吸道過敏,耳咽管黏膜水腫,當飛機飛行高度下降時,耳咽管依然阻塞,無法平衡外界與中耳腔之壓力差,耳膜向內凹陷,產生傳導性聽力障礙,出現耳悶。當患者猛然向體內吹氣,中耳負壓瞬間消失,震動聽小骨,巨大聲波經由圓窗傳進內耳,直接震動橢圓囊,耳石顆粒掙脫耳石斑,順著內淋巴液迴流,沉積於該側後半規管,就會在患者向後躺下時,因重力作用,繼續帶動後半規管內的內淋巴液迴流,刺激壺腹內的頂帽,產生眼震及眩暈。

此病治療,有兩個層面─眩暈及耳悶。前者以耳石復位術為主,治療時,會請患者頭向一側轉,向後躺下,接著頭向另一側轉,身體再向繼續側翻,最後突然坐起,利用耳石本身的重力及慣性作用,逐一歸回橢圓囊內。後者則以口服抗組織胺為主,要好好地控制住上呼吸道的過敏反應,改善耳咽管的通氣功能,才能預防中耳氣壓傷。

在長途飛行中發作眩暈,大多數是因為難以入眠、幽閉恐懼症或過度焦慮,誘發前庭性偏頭痛,發作時會噁心嘔吐,很像腦中風;也有人因為座椅弧度不合身,為了維持頭部姿勢,頸部肌膜過勞疼痛,干擾頸椎關節間的本體感覺,產生暈眩。有類似病症者,宜於下機後正確就醫。

(作者∕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