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宏登赫爾辛基文學節 談台灣國際地位與戒嚴歷史

(中央社記者辜泳秝斯德哥爾摩25日專電)台灣作家陳思宏受邀參加赫爾辛基文學節,在25日的作家講座中,陳思宏跟芬蘭讀者分享台灣國際地位的轉變,以及在台灣戒嚴時期身為同志的生活經驗。

陳思宏的小說「鬼地方」今年3月在芬蘭翻譯出版獲得極佳迴響,陳思宏受邀出席24、25日在芬蘭首都舉辦的赫爾辛基文學節(Helsinki Lit),並在25日進行作家座談。陳思宏的談吐風趣,從台灣談到自己的生命經驗,談書也談電影,在場觀眾不時被逗得哄堂大笑。

陳思宏在座談上表示,近年來台灣國際地位有所提升,他對於告訴外國人自己來自台灣感到越來越容易,很少會被誤會是從泰國來的。

他表示,他生長於台灣的小鎮永靖,在台灣戒嚴的時代,那樣的鄉下小鎮,他是一個很奇怪的存在,他的父母不知道怎麼跟他相處,小鎮的人們甚至不知道要用什麼詞彙去稱呼一個同性戀者,他感覺自己像「鬼」,像是不存在的,因此他離開小鎮到台北,為了讓自己「存在」。這樣的生命經驗也讓他寫下了「鬼地方」這本書。

講座的主持人布洛菲爾德(Ville Blafield)問陳思宏,在戒嚴的年代,身為同志跟身為女性,哪一個比較慘,陳思宏表示,這是個很困難的選擇,他認為,從自身經驗看來,當時的女性跟同性戀者都是很難生存的,都沒有主體性。

他舉了自己家族為例,他的姊姊們在那個年代都被視為「不被想要」的人,也無權決定自己的婚姻與人生。

他表示,戒嚴時期的父權至上不但壓抑了女性、同性戀者,對於男性來說也是一種壓迫,無時無刻的「陽剛」令男性感到非常疲憊。

他在座談中也分享看到自己的名字登在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與赫爾辛基日報(Helsingin Sanomat, HS)的書評專欄上的激動心情與誇張舉動,引起現場觀眾大笑。

陳思宏認為,一個國家社會的歷史乃至一個人自身的生活經驗,一切的過去都可能會不斷影響一個人的現在,這種感覺就很像是過去的集體記憶或個人經歷都像鬼一樣陰魂不散的在我們的周遭。他舉德國為例,許多德國人至今都還無法擺脫納粹歷史的責任糾纏。

布洛菲爾德認為「鬼地方」是一本很豐富的作品,是家族故事、自傳、懸疑小說、鬼故事,沒辦法用單一文種定義,是一本很美的書。他也表示,身為一個芬蘭讀者,書中形容的各種成長經驗都非常的殘酷。

芬蘭最大報「赫爾辛基日報」在24日刊登書評,評論「鬼地方」是一本很豐富,討論了許多議題的書,難以用單一文種定位。作者用很聰明的結構寫作,討論「鬼」到底是什麼。

書評中也提到,「鬼地方」讓人想到威廉‧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與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的作品,描述了一個社群在傳統與現代化之間的掙扎。而台灣與共產中國相鄰也造就了這部作品的獨特性。

陳思宏除了出席赫爾辛基文學節以外,24日也在赫爾辛基的重要書店Akateeminen Kirjakauppa進行座談與簽書會,吸引許多讀者到場聆聽。

陳思宏在文學節的座談結束後,也接受芬蘭國家廣播公司(Yle)的電視台TV3專訪。(編輯:陳承功)113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