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翎:握著權杖的大人更要有自覺

陳慧翎:握著權杖的大人更要有自覺
陳慧翎:握著權杖的大人更要有自覺

【文/盧智芳 圖/陳應欽】

今年夏天電視圈的焦點,絕對少不了公視劇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部改編自作家吳曉樂同名原著,由導演陳慧翎執導的作品,犀利又真實地掀開親子關係中各種「以愛為名」的扭曲。華人社會中虎媽的戰歌,每個音符其實都是孩子的嗚咽,而劇情中新增的科幻元素,更為這血淋淋的現世寓言增添了驚悚的成分。

被深深擊中痛點的,顯然不只台灣觀眾。《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在Netflix平台上架後,包括日本、中國都引起熱議與共鳴。日本網友描述週週追看的怵目驚心時,發表評論指出:就像活生生把「毒親地獄」搬到眼前。

「每個故事,都代表了一個提問,」陳慧翎這麼說。她用鏡頭瞄準社會對「成功」的認定、對「優秀」的追求、對「適者生存」的焦慮,綿密地丟出一顆顆令人難以直視的震撼彈,逼迫每個大人都在焦土中,低頭看見自己曾經不堪的身影。

6年級的陳慧翎在成長路上,一樣走過一段傷痕累累的親子關係。北一女中、淡江大學畢業的她,是檯面上的「勝利組」,但實際上也無法自外於升學體制下的怪獸魔掌。

作為一個「順利長大」的孩子,陳慧翎如何看待過去那些烙印在腦中的痕跡?而如今已累積4年「母親年資」的她,對這個角色又有哪些反思?

陳慧翎的鏡頭是銳利的,但眼神卻是溫柔的。一個天空晴朗澄藍的週五下午,和她在公視展開這場療癒對話。

對最熟悉的人,我們往往最陌生,但每個人都要自我提醒:「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是一個獨立個體;「你的父母其實也不是你的父母」,他很可能是另一個受傷的大人,甚至是另一個受傷的孩子。

Q:妳自己也體驗過升學體制,拍攝過程中,有任何觸動成長記憶,或相互呼應的部分嗎?

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曾經恨過媽媽一段不算短的時間,直到長大成人,也做過心理諮商,我才突然意識到:其實,爸媽當時也是個孩子,他們自己也並不成熟。

所以,我不應該責怪他們對待我的方式,相反的,我應該覺得:還好父母這樣對待我,所以養出我的獨立與思考能力。

就像我媽媽曾經對我說:「妳不能念私立學校,因為學費很貴,我們家只有一個人可以念。」這個人就是我弟弟。或許因為這樣,我早早就知道:很多事必須靠自己,我自己可以決定自己長成什麼樣子。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Cheers》215期

【本文由Cheers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