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甲觀點》成之於安倍 岸田政權參院大勝迎來「黃金三年」

日本第26屆參議院大選,前首相安倍晉三不幸遇刺效應激起同情票,自民黨拿到63席單獨過半,大獲全勝。   圖:取自安倍晉三推特(資料照)
日本第26屆參議院大選,前首相安倍晉三不幸遇刺效應激起同情票,自民黨拿到63席單獨過半,大獲全勝。 圖:取自安倍晉三推特(資料照)

[新頭殼newtalk] 日本參議院的選舉壟罩在前首相安倍晉三遇刺逝世的陰影下舉行投票,果不其然,安倍不幸遇刺效應激起同情票,自民黨此役拿到63席(超過改選前的55席)單獨過半,如同各界預測大獲全勝,包括安倍在奈良所輔選的自民黨籍候選人佐藤啟也連任成功。據7月11日凌晨開票結果顯示,此次參議院改選的125席次中,各黨獲得的席次分別為:自民黨63席、立憲民主黨17席、公明黨13席、日本維新會12席、共產黨4席、國民民主黨5席、令和新選組3席、社民黨1席、NHK黨1席、諸派參政黨1席、無所屬5席;也就是自公執政聯盟共計拿下76席,而支持修憲的4個政黨自民黨、公明黨、日本維新會、國民民主黨共計拿下93席,加上未改選的84席,共計177席,遠超過發動修憲所需的參議院2/3席次的166席門檻。

此次的勝選讓自民黨權力更加鞏固,接下來的三年若無重大事件發生,將不會有選舉上的壓力,岸田政權將迎接「黃金三年」,也正式開啟沒有安倍的「後安倍時代」,這個時代就是岸田政權將延續遵循安倍遺志與美國意志,統合黨內派閥、官僚體系和財閥勢力等「鐵三角」力量的穩定執政期。

岸田政權緊抓經濟與外交安保

綜觀此次自民黨勝選原因除了安倍遇刺效應而催生的同情心或危機感所增加的票數之外,最大的一個因素乃是岸田首相上任之後夾著龐大的行政資源,對於日本民眾最關心的經濟、物價及供電短缺等民生問題,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方案。選戰開打之後,按自民黨總裁311東日本大地震後的慣例,選擇從福島起跑,岸田首場街頭造勢演說主要內容都在談物價上漲的經濟對策,因為經濟與生計問題是民眾最有感的;此外,岸田文雄首相上任後努力拚外交安保,積極在國際社會發聲,烏俄戰爭後也出面力挺烏克蘭。因此據剛出爐的民調顯示,岸田內閣支持率比前一週上升4個百分點,不支持率持平,顯示岸田上任之後在日本的內政與外交上的一直緊抓經濟與安保,切合日本當下的總體發展重點,在綜合上揭幾個重要因素,終能贏得大選。

修憲議題將獲得重大進展

參議院改選後,對於修憲態度積極的自民黨、公明黨、日本維新會和國民民主黨等4黨的席次達到177席,超過總席次248席的2/3修憲門檻;再加上眾議院上揭4黨的席次達到344席,也超過總席次464席的2/3修憲門檻,依據日本憲法第 96 條規定,修憲必須在國會眾議院及參議院當中取得2/3以上同意,並獲得過半數公民贊成,所以對於憲法第九條的修改將可順利推行。憲法第九條的修改是安倍生前念茲在茲積極推動的一項重要政策,據《日本國憲法》第九條規定:「日本國民衷心謀求基於正義與秩序的國際和平,永遠放棄以國權發動戰爭、武力威脅或武力行使,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為達到前項目的,不保持陸海空軍及其他戰爭力量,不承認國家的交戰權」。但安倍晉三認為,和平憲法已經過時,與日本當前作為獨立國家的身分並不相符,為讓日本成為正常國家,應該推動修憲將自衛隊納入憲法第九條,並增設「緊急事態條款」。此次參議院的勝選,可望在參眾兩院以2/3席次通過修憲案,進而進入公投階段,研判因為既有的中國的武力威脅,加上安倍不幸辭世的因素,將激發日本民眾對修憲的支持,因此公投有望通過。

積極以安保合作提升國際地位

除了經濟民生問題之外,安保議題也是這次參院選舉焦點之一,在日本所有政黨中對安保議題路線最為強硬者非自民黨莫屬。6月16日,自民黨發表參議院選舉公約,公約列舉烏克蘭情勢、印太地區安全、尖閣諸島主權及日本未來的國防重點等領域之發展重點,其方向愈顯明顯與強硬。除了自民黨之外,最大的在野黨立憲民主黨的公約也敘明強化對彈道導彈等威脅的威懾力、通過平衡的預算提高國防質量。顯見朝野對外交安保議題的看法趨向一致,是以岸田首相在參議院勝選之後的「黃金三年」可望整合國內的意見,對安保外交採取積極開放路線,持續在國際間以「合縱連橫」之外交作為,深化與民主陣營國家的安全合作,同時岸田政權為了國家安全與利益的需要,以及提高在印太區域的話語權,當然也會勇於投入力量與資源,傾全力推動美國對中國實施「離岸制衡戰略」。

抗中路線成為日本朝野共識

聯合全世界民主國家因應中國崛起所帶來的威脅是安倍生前所致力推動的政策,所以2006年就提出印太戰略的前身「自由與繁榮之弧」(Arc of Freedom and Prosperity)構想,而今中國積極的推動海軍現代化,企圖以武力改變印太海域和平穩定的現狀,並衝擊當前國際安全秩序,印證了安倍當初的推斷。如今日本朝野對於抗中幾乎是形成一致共識,自民黨的選舉公約中提及將繼續含包括台灣在內的美、印、澳、歐等國合作,以實現「自由開放的印太」(Free and Open Indo-Pacific);而最大的在野黨立憲民主黨在競選公約中寫道:為建立包括尖閣諸島在內的日本領域萬無一失的警備,制定「地區安全和海上安全系統強化法」。

從這兩份公約中可以看出,雖然沒有提到針對的國家是中國,但是從中所言及的「台灣」與「尖閣諸島」等關鍵字,確已明白表示其目標是針對中國而來。日本因為地緣政治的特點,從明治維新決定「脫亞入歐」之後,發展成為東亞的海權強國,迄今國家的生存仍然依附在海權,而今中國積極的發展海權已經對日本的生存造成嚴重的威脅。由於中日關係在歷史問題上的恩怨難解,日本既往的委曲求全也不能化解來自中國的威脅,因此採取抗衡的路線乃是確保其長治久安的良策。與修憲議題相呼應,抗中路線要走得徹底必須完成憲法第九條的修改,而中國的威脅乃是日本修改憲法最大的因素,兩者互為表裡,同時也是安倍生前積極想要完成的重大心願,相信在選後日本的抗中路線將成為朝野共識。

台日關係應當也必然會更加緊密

鑒於日美同盟當前正以「外交、軍事、經濟」等全面性的結盟手段遏制中國,以維持印太與台海區域安全,所以此時應該是日美同盟最親近台灣的時刻,當然是現在中國對台灣日益升高的武力威脅,以及台灣處於第一島鏈的核心位置與日本地緣關係脣齒相依,並具備與美日共同維護印太區域安全的防衛能力,所以當前台灣就成為美日同盟劍指抗中的戰略據點,才有日本前首相安倍去年12月1日在國策研究院主辦「影響力論壇」視訊演講中,令人深刻與動容的台日安保經典之句:「『台灣有事』等同於『日本有事』,也等同於『美日同盟有事』」。

展望岸田政權未來「黃金三年」的台日關係,雙方應當也必然會運用共同具有的第一島鏈地緣優勢、民主的普世價值、緊密的科技供應鏈、共同維護印太區域安全的國防能力與戰備決心等優勢條件,緊密地與美國等西方民主國家鏈結,以突出雙方在印太地區的價值與關鍵作用,才能有效遏制中國「以武力片面改變現狀」的企圖,確保台日國家的安全與利益。

作者:陳文甲(開南大學國家暨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日本研究學會第一副會長、國策研究院資深顧問)

更多新頭殼報導
安倍遺願有望實現!日挺修憲4黨勝選 跨過提案門檻
中國在南海扮海盜掠奪 美民間自保啟動海上平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