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星助副院長分享花慈建構論人計酬照護價值

     花蓮慈濟醫院陳星助副院長,於9月30日在花蓮靜思堂慈濟人醫年會課程上,以「無圍牆醫院 建構論人計酬照護價值」為題,分享花蓮慈院為偏鄉的健康平權所做的努力。

     陳星助副院長提及,臺灣自1995年實施全民健保,二十五年後,面臨人口老化;三十年後,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的醫療需求愈顯重要,健康照護型態勢必改變。花蓮慈院透醫療與慈善的結合,整合跨領域專業團隊、建構與研發升級資通訊系統,改善偏鄉不足的醫療資源,打造沒有圍牆的醫院,提高花東居民乃至臺灣偏鄉的健康福祉。

     花蓮慈院承接衛生福利部「健康福祉科技整合照護示範場域計畫」,此計畫2018年至2020年在花東高屏地區進行資料建置,2021年舉行成果發表及提出運作模式,2022年開始以縣市模式執行。透過「健康福祉科技整合照護平台」,結合包括家庭健康戶口名簿、重點疾病管理、長照據點、FHIR、GIS、LineBot等資訊,把衛生所個案資訊匯入後,逐戶建立健康存摺,了解東部民眾健康常見疾病類別,搭配穿戴式科技化應用裝置、健康守門人關懷訪視、社區長照據點設置血壓血糖機等機制,進行個案生理監測與管理,在民眾疾病發生時能立即掌握過往病史,讓醫護人員能在最短時間做出醫療決策。

     花蓮慈院以融合十多年來推動中央健康保險署「秀林鄉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畫」(簡稱IDS計畫)的經驗,2022年再承辦全臺唯一的健保署山地鄉「全人醫療整合計畫」,結合專業醫療與資通訊科技的智慧AI應用,成功轉型成「預防及醫療並重」的全人整合計畫,將秀林鄉7,888人納入健康戶口名簿歸戶,分為高、中、低風險族群進行健康關懷管理,從IDS到全人整合計畫,十多年來,秀林鄉整體就醫總費用平均下降了5.7%,是集眾人之力達到的成效。

     陳星助副院長說明,IDS計畫與全人整合計畫最大的不同即是精神,從傳統重視醫療的論量計酬,轉型成為預防醫療並重的論人計酬方式。IDS將許多專科醫療帶入部落及社區,提供24小時急診、夜間門診、到宅診療、居家照護、疾病管理等服務,而全人整合則是再增加了各類疾病預防保健、在地疾病篩檢、健康促進等服務,也是讓醫療走入社區,整合社區照護管理,提升照護品質。

     陳星助副院長表示,醫院團隊持續與政府及相關產業跨界合作,為資通訊科技在醫療及健康領域的應用與安全性、還有民眾使用的普及性上開展效益。2023年規畫建立行動就醫、看診、住院服務的APP,讓醫療服務突破框架,病人和醫事人員都可以利用數位化的虛擬憑證卡和健保卡,接受或提供醫療服務,現在更推出進階版的病患APP2.0,透過會員管理、紅利券的優惠等服務,提高偏鄉民眾使用度,醫療端也能藉以更精準找出高風險族群。期許透過數位整合及結合資通訊科技,從醫療走向疾病預防。

(撰文/洪靜茹、莊玉美;攝影/林春;資料來源/引用及改寫自「慈濟人醫年會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