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順勝醫師專欄】巴比妥在台灣風華復現?非醫療用途偷用是膽大包天!

前言

為何要談這個議題?我是有五十年以上資歷的神經內科、精神科與職業醫學專科醫師,而巴比妥是1950年代前神經內科與精神科可以使用的唯一藥物,我經歷了它的發展盛衰。1980年代在英國進修時曾在英國倫敦大學神經醫學研究所臨床藥理學組做癲癇藥物的研究,包括巴比妥的血液與其游離微量定量研究也發表過著作。

最近新北市幼兒園爆出讓幼童服用管制藥品「巴比妥」及「苯二氮平類」等安眠藥物的新聞事件引發社會譁然,網路媒體甚至直接就用「餵毒」字眼。無論是傳聞中的巴比妥或者苯二氮平藥物,都是只能由醫師診療後開立的,若真的當一般生活非醫療用途偷用,我只能說是無知或膽大包天。

安眠鎮靜用藥發展史

巴比妥Barbital最早在1902年由德國化學家合成,1903年發表,1904年拜耳公司產品上市,1903年至1950年代中葉,巴比妥被廣用作安眠藥,廣用於所有精神或會發生痙攣的腦神經疾病,比過去普遍使用的溴化物強烈令人不快的味道要好得多,在當時相對地它的副作用少,治療劑量遠低於致死劑量,適合正規醫療使用。不過,長期使用巴比妥可能會引起藥物耐藥性,不得不加大用量來達到相同的藥效,因而有不少使用者因此過量用藥,並達到致命的劑量。

1952年開發出氯丙嗪chlorpromazine開始用來治療帶有幻覺或妄想的精神疾病,而不必要把病人安眠。而後在1960年開始臨床上使用系列的苯二氮平chlrodiazepoxide於各種精神官能症解除焦慮、緊張與強迫症狀,服藥期間病人可以保持清醒過正常生活。在同一時期系列抗憂鬱劑也開始逐一發展出來,選擇性用於治療憂鬱症。此後巴比妥在各種精神與神經疾病的地位逐一被取代,現在沒有人再用巴比妥治療失眠、焦慮、憂鬱症或精神疾病。目前幾乎僅限於神經科醫師用來治療某些頑性癲癇,或麻醉科短效用於誘導麻醉。

認識巴比妥與苯二氮平

巴比妥鹽依其作用時間可分為超短效、短效、中效與長效四類。短效的Secobarbital (Seconal)藥品膠囊外觀為紅色,故俗稱紅中;長效的Amobarbital膠囊為青色,所以俗稱為青發,而苯二氮平是白色藥丸而俗稱白板。超短效僅作用幾分鐘用於誘導麻醉,長效半衰期可達12-24小時用於治療癲癇,門診使用的巴比妥都屬於這種。服用巴比妥4-5天(半衰期的五倍時間)後血液濃度就達穩定狀態,就可以改每天一次,但已能作用一整天。

巴比妥進入血液50-60%會與蛋白質結合而失去其藥理作用,作用在腦部的是游離型的巴比妥,受個體白蛋白質的濃度而定,所以巴比妥的作用跟酒量一樣,具個體差異性,可以相差到四倍之多,表現在兒童當然劑量差異也存在。更重要的是巴比妥與苯二氮平鎮靜及酒精都有很強的加乘作用,服用時要小心,所以巴比妥與苯二氮平都須醫師診療後才能使用。若真的有人用來安靜兒童,真的是匪夷所思!

在醫療用途時,為了確保血中濃度達到治療效果,避免濃度過高導致嚴重的副作用,醫師會安排檢驗血中苯巴比妥濃度,控制在10-40 ug/mL,藥物濃度鑑定是醫療常規沒太打困難。但低於5-10 ug/mL要排除偽陽性可能,需近一步採用更精準的液相層析串聯質譜儀來檢驗毛髮,但毛髮或其他體液的檢測並非醫療常規檢查,常屬刑事鑑定,甚至於檢定出現在毛髮哪一段即可鑑定用藥的期間。但其準確度很重要的變相之一是如何正確萃取其中巴比妥的成分,否則機器再準也沒用。

巴比妥的急性作用

巴比妥酸鹽類屬中樞神經抑制劑,臨床上早期用於治療失眠、鎮靜、現在則使用於誘導麻醉及治療頑性癲癇等。巴比妥與鎮靜劑及酒精同屬安眠鎮靜類,如果您遇到一個人很像喝醉酒、嗜睡、意識障礙、口語不清、步履不穩、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和判斷力減退,或相反的多話、跨大、欣快感的發酒瘋,但您聞不到酒味,那就要懷疑使用巴比妥或高劑量的苯二氮平鎮靜劑。

巴比妥是早期開發用於治療焦慮、失眠之安眠鎮靜劑,因安全性較低,易產生生理依賴性,臨床上已較少使用,已被解除焦慮劑anxxiolytics苯二氮平取代。但巴比妥與苯二氮平服用過量都會造成嗜睡、意識不清、昏迷、眼球顫動、運動失調、低血壓、呼吸抑制等嚴重症狀,甚至致死!長期使用會產生耐受性、依賴性及出現整日嗜睡等症狀。

藥物成癮

藥物成癮性(drug addition)是指對藥物依賴,藥物成為生活的中心部分。 藥物成癮性 可引起耐藥性、心理依賴性、身體依賴性、與出現戒斷症狀,目前擴大定義範圍成為物質依賴性(substance dependence) 。耐藥性是指要達原來的藥效,劑量需逐漸增加得現象。心理依賴性則是指因為藥物是生活的重要部分而用藥,用藥使你感到愉快,你會覺 得難以停止用藥。身體依賴性是指身體習慣於藥物,以致於一旦停藥會出現身體上的脫癮症狀或戒斷症後。

目前醫學上把會成癮的藥物分為安眠鎮靜酒精類,如巴比妥類與苯二氮平類;麻醉藥品類narcotics,如鴉片類、嗎啡、海洛因、速賜康等;中樞神經興奮劑psychostimulants,如安非他命;迷幻藥類hallucinogens如大麻。這幾類藥物它們的作用、耐藥性、心理與身體依賴或戒斷症狀,同一種類大致相同,不同種類則完全不同。

巴比妥鎮靜劑與酒精類慢性依賴

巴比妥、鎮靜劑、與酒精每天繼續使用一個月就能開始出現耐藥性,而需加大劑量以求得到原來效果,不過一般不會超過四倍,接著劑量在增加就達危險之昏迷狀態,這是跟一般麻醉劑、精神興奮劑或迷幻藥不同的地方。要注意耐藥性出現時,心理依賴跟著來,如此形成惡性循環。當藥物使用後睡醒時,常不得不併用中樞興奮劑以保持清醒工作。這兩種藥物一起依賴很複雜難戒。

如果持續使用三個月以上,特別是自行使用藥物,當耐藥性不斷增加劑量,會開始出現心理依賴,沒有藥物時會出現焦慮、緊張、煩躁與失眠,對藥物有強烈的渴求,病人會誤以為疾病復發或惡化,而繼續對藥物之需求與加量。

如果繼續用藥快者數個月慢者數年,除了心理依賴,也會開始出現身體生理上的依賴,端視使用的劑量與體質時間長短不一,身體會出現全身肌肉緊張、不安、、躁動、手抖、講話有抖音、姿態性低血壓等,及其他因人而異的慮病症狀,停藥會出現戒斷症狀。

現在由於衛福部的藥物管制,很少遇到巴比妥與鎮靜劑成引導出現戒斷症狀。但以較頻繁的酒精為例,每天米酒一瓶相當90公克的酒精,七年後可以看見小腦與腦皮質的萎縮,突然停喝會出現戒斷症候群。停藥後24-48小時會出現一、兩次失去意識全身大痙攣之發作,而後在譫妄狀態,持續幾天,一定要送醫治療,通常會在三、五天內好轉,但不送醫有很高死亡的風險。

結語

巴比妥與苯二氮平都須經醫師診療才能使用的藥物,在於其腦中樞抑制作用、藥品的加成互動性、中毒致死性、與成癮性。非醫療用途非常危險,特別兒童與老人,其安全性備受注目,也難怪我說「巴比妥在台灣風華復現?」

在網路社群上,醫師同行慨嘆不能用藥的主犯尚未出現,先折損四、五名可以用藥的醫師。一位學生輩教授級醫師感嘆「如果是在美國到那些診所就診過被開立那些藥物的。以後長大學校考試沒有一百分,家屬是會集體求償,而且同時對診所跟對政府單位⋯⋯唉沒完沒了」。我安慰他們:只要遵守診療準則,即使適應症外的用藥,有足夠的實證,充分的告知,甚至於知情同意,何懼之有!

專欄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