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加強監管 年內177家公司IPO 喊停

大陸IPO審核趨嚴,部分企業認為短期內上市無望,主動撤回上市申請,讓陸股掀起一波IPO終止潮。截至6月4日止,今年共有177家公司決定終止IPO,2024年以來的IPO終止數超過2023年全年的7成。同時,券商IPO保薦業務承壓,有10家券商的撤否率高達100%。

華夏時報4日報導,上交所、深交所4月底實施發行上市新規,針對財務指標、現場檢查等多方面提高上市標準。結果6月剛開始,就有5家公司IPO終止。年內IPO終止的陸企,逾四分之一集中在深交所創業板(46家),其中10家公司擬募資金額在人民幣(下同)10億元以上。北交所IPO的終止數量也不少,2024年以來有40家,但北交所公司IPO擬募資金額相對較小,普遍在5億元以下,超過5億元的僅5家。

大陸知名經濟學者盤和林表示,2024年IPO終止的原因很多,一方面是嚴格監管導致很多企業撤回申請資料。另一方面是目前市場流動性不足,許多企業的IPO定價不理想,或研判IPO減速使得上市週期加長,一些企業主動放棄並另擇香港等地上市。

報導指出,年內大型券商的撤否單量居高不下,中信證券、中金公司、海通證券的IPO撤單數量分別為19家、15家、12家。另外,保薦項目相對較少的中小型券商,在嚴格監管的市場環境下,其IPO保薦業務承壓,撤否率較高。年內IPO撤否率在50%以上的券商有18家,撤否率達100%的有10家。

盤和林表示,提高企業上市門檻是為了優化股票供給端,把有限的市場流動性更多地賦予那些好企業,並提升上市公司品質,增強投資人信心。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美經濟重啟 Nike財報超預期
美光早盤大漲逾9% 記憶體族群歡騰
台股基金夯 19檔淨值破百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