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港觀盤-中型A股最大單次入摩,中小型指數水漲船高

工商時報【群益深中小ETF基金經理人 張菁惠】 MSCI於11月8日公布A股入摩因數提升至20%的最後階段成分股名單與權重,MSCI新興市場指數A股成分股總數將增加至472檔,其中包含244檔大型股和228檔中型股。相較於2018年8月納入5%因數實施完成後,A股占MSCI CHINA指數權重達到2.3%,占MSCI新興市場指數權重達到0.75%,預期本次提升至20%實施完成後,A股占MSCI CHINA指數權重達到12.1%、MSCI新興市場指數權重達到4.1%,也為近期最大的A股權重調升。 過往A股入摩名單多集中於滬深300指數等大型股且納入因數由5%逐步調升至20%,本次最值得注意的內容為A股入摩首次廣泛納入來自中小板、創業板和中證500的中型成分股,且入摩因數一步到位至20%。 產業方面,大型股多集中於金融等舊經濟產業,中型股則多集中於醫藥生物、電腦、電子等新興成長行業,中型股的納入更能夠完整反應中國A股市場的產業多元性和成長性。 伴隨MSCI歷史最大單次入摩於11月26日收盤後生效,北上資金(深港通加滬港通)持續大幅流入,11月前四周累計淨流入已超過人民幣(下同)285億元,高於今年以來的月均值。根據先前A股入摩經驗,興業證券統計MSCI新興市場指數生效前,將迎來被動式ETF約406億元進場,再加上主動式共同基金則共帶來2,029億元的資金增量,此資金增量為今年8月27日第二階段A股入摩資金的1.39倍。 深中小板、創業板與中證500成分股則為中型股入摩的主要受惠族群,基於比價效應,入摩的中型股標的受資金動能影響而有優越的表現,同產業或相同股票特性的標的評價也會伴隨上揚。 9月底以來至11月18日,深中小指數上漲2.31%、創業板指數上漲3.01%,優於滬深300指數1.89%,也可佐證本階段A股入摩的正面效應,中型類股比大型類股更受惠。企業融資方面,外資資金流入中型股,也改善中型企業於次級市場籌資管道的容易性與穩定性,降低其籌資的成本和企業經營風險。 回顧過去,韓國於1992至1998年、台灣於1996至2002年的期間內,兩國股市在六年左右的期間四階段內,100%因數完全入摩,目前韓國和台灣占MSCI新興市場指數各為12.4%和12.14%。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預測,2024年中國將占全球GDP的19%,接近美國占全球GDP的22%,若中國股市完全納入MSCI新興市場其占比將高達43.7%可見其經濟規模量體與其股市對於全球股市的影響性之大。 展望未來,隨著中國金融市場開放的程度不斷提升,中國A股入摩因數持續上升至100%大趨勢仍然不變,長期來看,隨著外資法人長線資金持續流入中國中型股,也有望逐漸改變中型股原先以中國一般投資人為主且波動性較大的股票特性,轉為反應中國景氣與產業基本面為主的長期走勢,投資人可以長線的眼光布局深中小板塊和創業板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