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生看見真實台灣 與同學從不解到理解

兩岸情勢讓在台就學的中國大陸學子增添許多話題,上個月畢業於世新大學廣電所碩士班的都博文,就分享6年來他在台灣從大學到研究所的學習點滴,既有趣也值得深思。

怎麼進村了!原來台灣也有城鄉差距

「真的一路就是進村啦!」怎麼和課本講得不一樣呢?從遼寧大連來到北台灣讀大學的都博文,原以為台灣到處都和台北東區一樣繁華,直到在前往學校的途中,才發現台灣也有城鄉差距,這對喜愛都會生活的他,感到好崩潰。都博文:『(原音)感覺走到了一個鄉村裡面,然後路漸漸的就是沒有樓了,旁邊都是草、都是海,我就覺得好恐怖的感覺,哈哈哈哈!』

回想起2017年9月剛到台灣,趁著開學前,想先在台北旅行,第一個晚上住在台北市中華路上的一家酒店,附近看起來沒有高樓林立,心想可能位處台北的「郊區」;隔天,到了「三創」買電腦,再去台北101,也上了觀景台,接著再去信義商圈,實在好開心,發現台灣跟香港一樣,充滿大都市的感覺;再過幾天,陸續經過許多地方,才更加認識台北整體的面貌,及出了台北市以外的景致,這也才明白,學校課本可能礙於篇幅或立場設定等緣故,只能著重台灣的特色,其他不會贅述,因而造成期待和認知上的落差。

都博文:『(原音)就是有一章節就是說,台灣有著全球前十的摩天大樓,就是台北101,那個時候的資訊是這樣,然後就是說台灣的文化就是夜市,然後有一些廟,就是廟宇是很多的,在亞洲來說是很多的。』

兩岸同學對話 彼此瞠目結舌

不過,畢竟兩岸有其特殊性,一來到台灣讀書,就遇到台灣同學想要進行「意識形態」上的交流。都博文:『(原音)有一名同學,我跟他沒有很熟,一剛入學,好像新生訓練營第三天說「你是中國人嗎?」我說是,不過我的立場來說,我只能表達我是來自中國大陸,他對於我說我來自中國大陸,「你為什麼一定要強調大陸兩個字?」我說因為我的身分原因,我只能說我是來自中國大陸。』

雖然這對話是發生在6年前,但還是令都博文印象深刻,因為這個同學後來又問了他幾個問題,讓他知道兩岸青年可能對彼此成長的環境,或多或少都有些誤解。都博文:『(原音)他當時問我一個問題,你們的廁所是不是都沒有門啊?是不是都用雨傘遮?還有,那個同學還問我什麼…你們有高鐵嗎?你們有地鐵嗎?就類似這種非常奇怪的問題。』

從歧見到尊重 也見識台灣長輩定力

都博文覺得,可能是同學曾聽了他們父母那一代人的分享,因此,對中國大陸的認知還停留在很早年的生活環境;不過,隨著自己在台灣從大學讀到今年研究所碩士班畢業了,都博文發覺,很多同學因為接觸了「抖音」和「小紅書」,都更為了解對岸的人事物,而對於彼此在政治層面的「意識形態」,即使感覺得出來有所差異,也都能互相尊重,而且照樣可成為好朋友,沒有因為政治因素,對他有偏見。

都博文:『(原音)一直會覺得,不管是台灣還是中國大陸,如果真的排除政治因素,我會覺得我們會是很好的一個關係,如果不是因為現在這個政治局勢,中國大陸普遍我身邊的年輕人,對台灣這邊的認知是停留在一個很優秀的一個印象,就像我們早期對香港的認知是一樣的。』

他也觀察到,台灣民眾面對台海危機,老一輩的人真的比較「老神在在」,比較擔心的反而是台灣同學。都博文:『(原音)老一代人真的就覺得說,應該不會打的,就是可能看下一任的選舉,看看是誰當領導人的可能性大一點,可能就會有轉變,他們老一代人大概都是這樣的觀念,而年輕人真的就很害怕打過來,我身邊就有一個同學在開玩笑說,哪裡打贏,哪裡就是我的祖國。』

上學不能只為考試 美學更該「不一樣」

說起為何選擇來台灣讀大學,原來是和中國大陸的教育方式,及父母的老朋友有關。都博文:『(原音)我從小就有一個夢想,就是我的迪士尼的夢想,我記得在幼稚園的時候,我家長就跟我說,你將來想當一個什麼樣的人?我說我想做出這樣的動畫。』都博文的媽媽是美術老師,從小就啟發他對美學的認知,到了高中更就讀美術學校,但卻發現到這裡上課,學校唯一的目標就是帶領學生考上「八大美院」,也就是全中國大陸最頂尖的8所美術大學,並非引導學生發展各自的才華,成為有靈魂的藝術家。

都博文:『(原音)為了考好的大學,所以一定要為了這個考試,去進行考試的培訓,我們美術考試分為3個考試,滿分是100分,我們從高中入學的這三年,從第一年高一開始,他就是在為了培訓這三門考試的成績,如何達到平均分每一科90分以上,而去進行的培訓,就是一直在練習基本功,然後你申請這八大美院,你要去他們學校進行校考,校考的時候,如何畫得讓校考的這些老師欣賞你的畫作,給你打出高分。』

四地留學評估 台灣成首選

於是,都博文決定到其他地方讀大學,本來想到美國,但家人有些擔心。都博文:『(原音)畢竟高中畢業還未成年,他們覺得我一個人馬上去美國讀大學有點困難,或是語言上,或是心理上怕我造成陰影,因為畢竟美國有種族歧視問題,而且我真的很多同學到美國讀高中,都會有被歧視到,就是有一個很不好的體驗。』

全家人決議將留學範圍縮到港、澳、台三選一,都博文說,香港去過兩次,空間環境很擁擠,適合旅遊,但不太想在那裡讀書;台灣這邊,爸媽來觀光過,很喜歡,而且還有數十年的老朋友可以看顧他,所以就過來台灣就讀多媒體與應用美術校系。

原本計劃大學畢業後,再到美國一圓學習夢,沒想到疫情來攪局,都博文在台灣繼續升讀研究所,今年6月在世新大學取得廣電所碩士學位,並再填志願,申請博士班,如果錄取了,將持續在台深造,再爭取到美國當交換生,努力朝動畫師的夢想邁進。

感謝家人 看見台灣多元社會

都博文非常感謝爸媽的資助,因為陸生身分在台灣不能打工,也不能在學校協助行政工作,他每個月的生活開銷加房租,起碼要3萬元,全靠家人支應。都博文:『(原音)真的就是辛苦父母了,我們也想賺錢,但真的就是沒有辦法。』

在台灣6年了,都博文說,除了在學習上有所收穫,也深刻體驗台灣自由的環境,包括發表政治言論、評價政治人物、選舉投票,及遊行活動等,都能感受到台灣是一個豐富多元的社會。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陸生即將歸零 海基會呼籲中方恢復來台就學
教育部核准陸生團訪台 馬英九基金會:欣見秉持專業
台生留學北京10年 既收穫也失望 不鼓勵大學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