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碳價攀高 飆至人民幣百元

大陸的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ETS)自2021年啟動以來,碳價經常徘徊在人民幣(下同)50至60元區間,今年4月下旬卻飆升至每噸100元,創下歷史新高,目前仍保持在高位。分析指出,大陸致力實現脫碳化的同時,為確保能源供應穩定,仍興建燃煤發電機組,因此脫碳充滿不確定性。

綜合外媒報導,中國大陸是全球最大碳排放國,碳排放量占三成,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碳權市場,2021年7月16日正式啟動的全國碳權交易市場,第一階段重點納入電力行業,總計2,225家發電企業和自備電廠,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約為每年40億噸。第二階段逐步納入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染整、造紙、航空等七大行業,若加計電力在內的八大行業,覆蓋的年碳排放總量80億噸,約占大陸碳排放量的70%~80%。

大陸政府為每個企業制定碳排放配額,如果企業有多餘配額,可以在市場出售,若排放量超過配額,也可以從市場購買,與歐盟的「限額與交易」制度類似。

報導稱,中國的碳交易價格不斷上漲。4月24日,在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交易的排放權現貨(即時合約)的平均價格一度飆至每噸101.51元,首次突破100元大關,4月29日上漲至104元;5月9日的價格為98元以上,較2023年底的價格高出兩成以上。

與此同時,興建燃煤發電機組仍是大陸為了穩定供應能源的主要方式之一,卻成了外界批評的焦點。國際能源總署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大陸的碳消費量年增5%至47.4億噸,創歷史新高。報導稱,要實現脫碳社會,需要全球最大碳排放國中國大陸的配合。碳交易能否取得成果,很大程度上左右脫碳的成敗。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三引擎催動 金居Q4獲利衝
業者怨:打炒房變成打建商
聖暉 今年營收挑戰200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