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認美要求修法 侵犯主權

中國時報【李文輝╱綜合報導】 大陸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將於9日赴華府進行第11輪陸美經貿談判,此行少了先前曾有的「習近平特使」頭銜,外媒研判箇中另有玄機。另外,外媒披露,美國要求大陸在貿易協議加入清單,列出北京政府為合規而必須修改的法律法規,確保大陸兌現結構性改革承諾。北京反對有關做法,認為要求「侵犯中國主權」,並指修例需要時間。 據《南華早報》6日報導,川普提高對陸懲罰性關稅推文發出後,有消息稱此舉與陸方讓步不夠有關。消息人士說,習近平否決更多讓步承諾,並告訴談判團隊:「我會對所有可能的結果負責」。據了解,陸商務部副部長王受文和財部副部長廖岷,8日率先遣團提前出發。 劉鶴頭銜透露微妙考量 新華社7日發布新聞指出,應美國貿易代表萊海澤、財政部長穆努欽的邀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方牽頭人」劉鶴,將於5月9日至10日訪美,與美方就經貿問題進行第11輪磋商。 比較劉鶴為了貿易談判歷次訪美身分,可一窺奧妙,首先是去年2月底中共19屆三中全會期間銜命赴華府阻止「開戰」,公開頭銜是「中共政治局委員、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方牽頭人」,當時沒見到川普。接著,去年5月17日至18日,首次出現矚目的「國家主席習近平特使」身分抵美談判,見到川普。 談判影響全球經濟與安全 但是,今年1月29日的陸美貿易談判,劉鶴的「特使」頭銜消失了。不到一個月,2月21日至22日第7輪磋商,大陸商務部又公布劉鶴「習近平主席特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方牽頭人」頭銜出席。 外媒關注,這次差點重蹈去年9月幾近中斷經貿磋商覆轍的談判,劉鶴又沒了「主席習近平特使」頭銜,有分析指出,這次無特使頭銜,是要為達成協議做最後努力,但也可視為一種避免波及到最高領導人習近平的一種切割。 外電報導指出,陸美雙方將在市場開放、智慧財產權、投資、防駭、補貼、匯率操作、執行機制、回歸舊關稅等議題上做最後的協商。談判結果,將不但影響世界兩大經濟強權關係未來發展方向,也影響全球經濟和區域安全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