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超大城市 驅動經濟成長引擎

旺報【旺報記者龔俊榮╱綜合報導】 復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軍表示,大陸經濟保持40年高速成長,近期開始把注意力轉向城市特別是超級大城市發展,以其做為未來經濟成長的驅動引擎。如果城市驅動能夠再持續10年,大陸城市化的水準有機會趕上全球平均值。 《中國證券報》報導,張軍說,近年來大陸開始重視超級城市和城市圈的概念,跟過去10年來大陸試圖利用升級來轉換成長模式有關。儘管製造業高度發達,但大陸的城市化進程一直慢於其工業化和經濟發展的速度。儘管大陸已躍居全球第2大經濟體,但僅有一半的人口是城市居民,而生活在超級大城市的人口不到總人口的1/10。 看好粵港澳大灣區 他分析,觀察過去10年的發展,發現特大城市和城市化滯後的狀況正妨礙未來經濟成長潛能的釋放。在這種情況下,大城市、特別是超級大城市和城市群的崛起至關重要。 張軍建議,為了更多特大城市的發展,大陸應放棄限制城市土地開發的配額管理制度。這個從上世紀90年代實施的制度不僅嚴格限制了城市可以開發的土地數量,而且長期以來把過多的建設用地用於建造製造業的廠房,加速拉抬一線城市的地價和房價。 他強調,今年3月,大陸已明確表示將全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計畫,希望建設成為全球創新發展高地、全球經濟最具活力和優質品質的生活區域。粵港澳大灣區涵蓋廣州、深圳等9個城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2010年至2016年,粵港澳灣區的11個城市GDP總量從2010年的5.42兆(人民幣,下同)成長至9.35兆,約合1.34兆美元,僅次於東京灣區和紐約灣區的經濟規模。鑑於粵港澳大灣區目前的人均GDP尚不及東京灣區的一半,且還處於高速成長的階段,未來經濟成長潛力的釋放指日可待。 環杭州灣區受關注 以上海為核心的環杭州灣大灣區的構想也引起高度關注。這個灣區很可能覆蓋上海南北兩翼、跨越浙江和江蘇兩個重要經濟省分約10個關鍵城市。以GDP計算,環杭州灣大灣區的經濟規模應已接近舊金山灣的規模。 張軍認為,政府在國家戰略上推動長三角與珠三角這兩個都市圈的成型和發展,無疑將驅動大陸更大的經濟發展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