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加達臺灣學校實習 新竹關埔國小顏汝蓉打開國際視野

新竹關埔國小顏汝蓉老師到印尼雅加達臺灣學校實習,看見不同文化下的美麗風景
新竹關埔國小顏汝蓉老師到印尼雅加達臺灣學校實習,看見不同文化下的美麗風景
實習的時候,正逢印尼的青年宣誓節,學生身穿紅衣和白褲代表印尼國旗; 另外穿著當地服飾,代表印尼的青年英雄(圖:顏汝蓉老師提供)
實習的時候,正逢印尼的青年宣誓節,學生身穿紅衣和白褲代表印尼國旗; 另外穿著當地服飾,代表印尼的青年英雄(圖:顏汝蓉老師提供)

 

想出去走走、看不一樣世界,就一個簡單的想法,目前在新竹關埔國小任教的顏汝蓉到印尼雅加達臺灣學校實習,走出臺灣,不同的文化衝擊,讓她看到不同風景,更學會因才施教;回到臺灣,充滿能量的她,在關埔國小和印尼雅加達臺灣學校搭起友誼的橋樑,讓國際交流繼續在臺印學校間繼續發光。

 

來自臺灣清華大學師培生顏汝蓉在印尼雅加達臺灣學校四年級的教室,上的是國語課,教的是五感寫作。顏汝蓉老師拿起厚厚好多疊的教案,這篇是五感寫作「美味饗宴」,介紹薑黃飯,圖片上看起來層層疊在一起的黃色薑黃飯,老師會提供色彩或是口感語詞做為鷹架,讓小朋友看著圖片以形容詞描述食物,或是以外觀口味形容詞,引導小朋友進行視覺或是味覺的寫,小朋友就提到薑黃飯一層層像是蛋糕。

透過「三明治計畫」,顏汝蓉老師感受到臺印二國有著很大的文化差異,第一,生活經驗不同,顏汝蓉說,教學上舉臺灣例子不一定有共鳴,像是臺灣美食他們不一定吃過,要了解他們有什麼在地食物,像是娘惹糕或是薑黃飯或是沙嗲烤肉串。

顏汝蓉發現臺灣印尼二地學校學生程度與文化不同。他說,雅加達臺灣學校4年級生,共有26名學生(有2個臺籍、3個中國籍,另外21個是印尼籍),使用的教材和臺灣相同,可是課本中對臺灣的生活經驗的描述,印尼孩子不一定能夠了解。

像是天氣,印尼一年四季都如夏天,無法感受臺灣冬天,所以無法理解寒冷,也因此,課程中要形容寒冷的冬天,就像在教室吹著冷氣一樣,冷冷涼涼的。

換言之,在教學上要配合當地的語彙說明,讓給印尼生活的孩子了解

不單單課程上的調整,顏汝蓉說,在跨領域課程,讓臺印的小朋友透過視訊進行國際交流,在清華大學附設小學小朋友就食衣住行娛樂提問。

清大附小的小朋友好奇,印尼的小朋友吃過雞肉飯或魯肉嗎?印尼小朋友回答,吃過雞肉飯,但是沒有吃過魯肉飯,因為自己是穆斯林,無法吃豬肉,所以就沒有吃過魯肉飯。

顏汝蓉老師解釋,這就是文化的不同,小朋友因為不同宗教可能沒吃過魯肉飯。

負責師培計畫的國立清華大學運動科學系劉先翔說明,教育部提供師培大學師資生海外實習計畫,清華大學採取「三明治實習」方式,就是前二個月在臺灣清華附小,中間二個月到印尼雅加達臺灣學校實習,再回到清華附小實習二個月,負責師培計畫的國立清華大學運動科學系劉先翔教授說明,這種實習方式可以讓師培生在臺灣準備教案到印尼使用,再到印尼取材當地教案回到臺灣教學,讓師培生在實習階段能具備有多元文化教學經驗。

他認為,因為現在師資培育是開放多元,學生就業市場同樣多元,學生除了除了可以在臺灣擔任老師之外,學生也可以到海外臺灣學校擔任老師,希望透過實習階段海外經驗,不僅對未來實習有幫助,就連未來就業市場也有幫助。

雅加達臺灣學校老師鄭育仁提到,和臺灣清華大學進行合作,實習老師到印反時都會進行課程共備,來自臺灣師培生帶來熱騰騰、最新教學方法,和班級輔導老師交換帶班或教學經驗,同時也激盪出不同火花,因此,對指導老師或實習老師都經由計畫教學相長而有長足進步,對教學是正向且能增加文化交流的過程。

到雅加達臺灣學校實習,顏汝蓉覺得走出台灣,打開了她視野,讓她看到不同風景。他說,到印尼雅加達臺灣學校實習,她說,想法簡單,就是想出去走走,看看不一樣世界。他認為,走一趟印象,對他的教學也有影響。

像是在新竹關埔國小,目前也和雅加達臺灣學校進行「國際交流數位學伴計畫」,由臺灣和印尼的小朋友相互介紹臺灣和印尼的觀光、美食或文化。

他強調,二國或二校之間的交流不會因為短暫的實習而結束,她到印尼了解當地文化,深覺得有義務將所知所學帶回臺灣,且延續下去。

他說,師培生的國際交流計畫真的很值得繼續推廣,不能浪費自己三明治計畫,未來,她會繼續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