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藝戲坊掌中戲《源.緣》 重現「扁擔戲台」遊走魅力
記者黃朝琴/臺北報導
傳藝中心2024「戲曲夢工場」系列,集藝戲坊《源.緣》10月5、6日臺灣戲曲中心登場,李天祿經典作《巧遇姻緣》結合泉州名劇《大名府》劍俠戲,採用獨特「扁擔戲臺」形式,展現遊走式演出魅力,觀眾可自由行動且近距離觀看,重回早期臺灣布袋戲外臺場景。這齣戲結合偶戲、音樂、影像、多元藝術,顛覆線性敘事結構,情節隨四季時序悄然變化,操偶師手中演繹的《劍俠奇緣》故事折射出萬千樣貌,也將臺灣傳統文化完美交融。
集藝戲坊團長黃僑偉表示,布袋戲大師李天祿當初製作《巧遇姻緣》,無非想吸引第一次看戲的觀眾,或有語言隔閡的外國觀眾,能夠近距離接觸領略掌中戲的美學與特色。這齣經典戲齣全劇不以口白為主,主要透過以當代戲曲音樂及唱曲作為襯托,如同卓別林默劇電影中無台詞(口白),確有字卡(影像)暗示劇情發展,隨著音樂風格及人物肢體,提供觀眾演出訊息,進而產生思考與共鳴。
黃僑偉指出,《巧遇姻緣》由李天祿、陳錫煌父子作為宛然派系弟子必定學習看家劇目。30年後,他身為弟子重製這齣戲,從實驗精神衍伸全新創作,以原本演出形式與表現手法為基礎,補足大量劇情所缺少武戲及視覺內容,再融合「劍俠戲」演出特色,希望將這齣戲發揚光大,再次吸引當代觀眾,同時將劇名取為《源·緣》,此二字一是朔源,二是情緣,代表引領觀眾回味臺灣早期外台演出情景。
黃僑偉提到,《源·緣》以宛然派弟子必學劇目《巧遇姻緣》結合泉州名劇《大名府》仙俠內容,出現金光、奇幻、神仙鬼怪。《巧遇姻緣》偏向文戲可注重各人物行當表現,融入大量劍俠劇情,不僅更能滿足視覺刺激,也保有原本動人的愛情故事。
《源·緣》利用短短20分鐘完成一部精華作品,著重表現布袋戲演繹與劍俠戲精華,搭配多媒體投影呈現畫面,以偶戲表演為主體,人戲做搭配延伸呼應「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情感連結,也展現主演自身對於生命歷程的沈澱與自白。
主演黃僑偉集編、導、演於一身,他再次挑戰一人獨挑大樑,將施展豐富演出經歷與表現技巧。再者,找來旅法操偶大師楊輝跨刀相助舞美,打造全新偶戲,讓人耳目一新。此外,透過默劇演出形式結合舞台裝置「扁擔戲臺」,表現出「場隨人移,景隨口出」特色,呈現臺灣早期布袋戲發展史的背景與特色。
臺灣早期民眾聚集三合院、廟口或者廣場陰涼處,迎來閒暇時光充滿藝術和文化的即興演出,沉浸在奇幻故事,這稱為「落地掃」。一個現代罕見的「扁擔戲台」舞台形式突然出現廣場中央,觀眾目光轉向這個台子,期待即將上演戲碼《劍俠情緣》。老藝師透過手藝及手技讓劇中人物逐漸醒來,伴隨劇情展開故事更加生動,將觀眾帶入一個仙俠為主的奇幻世界,讓觀眾想像力無限釋放。
集藝戲坊《源.緣》以「扁擔戲台」現代罕見舞台形式闖入劇場,讓觀眾轉瞬成為「落地掃」的一份子。(集藝戲坊提供)
集藝戲坊《源•緣》以扁擔戲台形式,演繹劇中夫妻相會的情景。(集藝戲坊提供)
集藝戲坊以扁擔戲台形式演繹《源•緣》劇中男主角思念妻子的畫面。(集藝戲坊提供)
傳藝中心2024「戲曲夢工場」系列,集藝戲坊《源.緣》10月5、6日臺灣戲曲中心登場。(集藝戲坊提供)
集藝戲坊《源.緣》演出排練照。(集藝戲坊提供)
集藝戲坊團長黃僑偉製作「扁擔戲臺」。(集藝戲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