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集能德寺結合地方文化資源 推動創意產業經濟

集集能德寺結合地方文化資源,辦理綜合「書法及地方文化暨文化據點導覽」活動,吸引大批學子參加。(集集鎮公所提供)
集集能德寺結合地方文化資源,辦理綜合「書法及地方文化暨文化據點導覽」活動,吸引大批學子參加。(集集鎮公所提供)

▲集集能德寺結合地方文化資源,辦理綜合「書法及地方文化暨文化據點導覽」活動,吸引大批學子參加。(集集鎮公所提供)

集集鎮長吳大村表示,鎮內能德寺、鎮公所與仁德醫護管理專科學校五日至六日在鎮公所禮堂,辦理綜合「書法及地方文化暨文化據點導覽」活動,釋常持師父引介仁德醫專生命關懷事業科的老師及學生參與,希望藉由知識界的認同及影響,持續擴大推動「文化知識經濟創意產業」並逐步整合在地文化資源與觀光能量。

集集能德寺的前身為清同治六年(一八六八年),福建泉州人王普良於集集後街公墓旁搭蓋草庵的齋堂,名為「一是園」,是集集最早的佛教齋堂,以「農禪」方式自給自足。

民國一一一年十月由釋常持法師接任住持。釋常持法師長年從事生命關懷教育,目前兼在仁德醫專生命關懷事業科開有生命禮儀課程,慈悲為懷發心為「如何讓老人家及癌末病患能有善終」積極參與公益活動貢獻心力。

釋常持法師曾在馬來西亞及中國弘法多年,深具宏觀的國際視野,累積多年協助社區發展培養在地人力的經驗。來到集集後,深感當地具有豐厚的人文歷史和產業背景,也不乏在地各類人才,唯一缺少的是整合,於是構思「文化知識經濟創意產業」的理念,同時規劃將宗教文化注入,開發觀光小鎮的新風貌。

能德寺位在集集大山西南方支脈最尾端的飛鳳山半山腰,遠眺圍繞的中央山脈群峰,俯瞰集集全鎮,視野開闊地理位置極佳。早年因山下為公墓致使一般群眾止步,民國一一一年鎮公所完成遷葬作業開放出大片空地,目前規劃為交通轉運站用地,對能德寺而言,增添一擴大弘法的利基。

沿續去年結合仁德醫專生命關懷事業科,走訪在地文化據點暨書法體驗活動,本年度釋常持法師透過地方社團,向公所及在地藝文人士、產業界傳達其構想,並進行座談交流意見。

釋常持法師以佛光山以「文化為基底」,成功在全球五大洲發展「人間佛教」為例,詮釋宗教應結合常民生活、傳統文化,並強調「教育、教化」是成功的基礎,唯有藉「文化、知識」的傳播並融入創意帶動地方產業,才能創造整體繁榮共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