雇主求獲利、勞工想福利:一例一休沒交集,要改的不只如此

【作者:鄭閔聲/出處:Cheers雜誌206期/圖片來源:陳應欽】

儘管政府聽見強烈民怨,預計在11月中旬提出修改版本,但要挽救台灣的勞資關係與競爭力,除了調整一例一休之外,還有更多事情得要雇主與員工各自為對方多想一些、視雙方為合作夥伴而非對手,勞資關係就可能出現良性循環。畢竟能重建互信的,終究是人,不是法律。

今年1月開始實施、10個月來爭議不斷的「一例一休」,衝擊的並不只有壓榨勞工的所謂「慣老闆」,即使是早已提供合理勞動條件的雇主,也難以置身事外。

一例一休非萬惡之源,背後原因是?

除了增加營運成本外,各界對一例一休最大的反彈在於「出勤與工時計算缺乏彈性」,進而「激化勞資對立」。

立委何欣純就認為,僵化的法規,配合嚴格的勞檢,導致部分勞工積極蒐集雇主的違法證據,雇主為了自保,則不允許想多賺錢的員工自願加班,勞資關係演變成「諜對諜」,失去原有的互信基礎。

為了回應民怨,行政院長賴清德已承諾將再次修法。但二度修法過後,台灣的勞資關係,真能就此擺脫過去一年多來的紛紛擾擾嗎?

「一例一休確實撕裂了勞資關係,但並不是問題的根本,」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教授成之約分析。一例一休是缺乏彈性,但法規這麼「硬」,背後沒說的理由是社會氛圍認定企業總是鑽法律漏洞、壓榨勞工,才促使政府制定嚴格標準,保障勞工權利。

雇主求獲利、勞工想福利,自然沒交集

經常受邀講解一例一休制度,頻繁接觸基層勞工與企業主的律師張軒豪,對於勞資之間遙遠的心理距離,感受很深。

根據他的經驗,聽講的企業主通常只在乎怎麼不增加成本、如何應付勞檢;勞工關心的則是能拿到哪些實質利益,怎麼利用新制度多賺點錢,雙方立場毫無交集,衝突幾乎是必然的結果。

與其怨嘆一例一休,企業家與雇主更該思考,為何自己的企業無法讓年輕勞工甘願「任勞任怨」,反而只想「公事公辦」主張法律權利?

相對地,年輕勞工除了抱怨雇主,也應思考心目中的理想職涯樣貌,如何在工作中找到熱情與志業?

畢竟,包括一例一休在內的一切勞動條件,都只是政府保障勞工的最低標準。不管企業家或工作者,都不應被這張社會安全網所束縛。

勞資之間,也不該是零和遊戲,畢竟沒有樂在工作的員工,無法成就體質健康的企業,更無法創造持續進步的社會。

●35歲前別犯的8個理財錯誤,你中了幾個?

※本文由Cheers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___________
Yahoo奇摩新聞歡迎您投稿!對於這個社會大小事有話想說?歡迎各界好手來發聲!用文字表達你的觀點。投稿去—–>https://goo.gl/iy5T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