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國家2022年全面啟動,看出現有英檢三大進步空間

打造台灣成為雙語國家,政策正式上路,未來目標規劃大二的一半課程將是全英授課。然而按照「考試影響教學」的邏輯,如果現有英檢和考試還是維持原狀,缺乏整合型測驗與檢討補強指引,學生的英文能力可能還是無法精益求精。

2022年,最重要的高教改變之一,就是「雙語國家」政策落地。去年(2021)九月教育部宣布啟動大學雙語學習計畫,挑選重點大學,挹注轉型雙語標竿學校資源,預計2030年達到6所,全校至少50%的大二與碩士生,當年50%以上的學分為全英語課程。

這也代表,「用英文上課」,將變成未來大學課堂的另一種常態。

同樣,去年10月底,一場與高中生對談的論壇中,總統蔡英文甚至提到,未來可採用英檢取代升學考試英文考科,既能避免升學考「一試定終生」的問題,又能全方位檢測學生的英語能力。

蔡英文的「英檢取代學測」提案引發教育界熱烈討論,有些人大力支持,認為英檢證書用途較廣,不只在升學,也能用於未來申請出國交換或就業,達到「一試多用」的效益。

反對者則認為,讓學生重複報考英檢,直到成績滿意為止,這樣的制度對經濟弱勢的學生不公平,可能擴大社會M型化差距。

英語教育與全民英檢推了22年,畢業還是開不了口?

眾聲喧嘩中,教育部對於是否哪些英檢能取代升學考試仍未有定論,但卻引發大家開始思考:

雙語國家如果是希望國人英語能力能與海外接軌,但其實全民英檢2000年就上路,加上TOEIC等各式國內外英檢,早在台灣推行多年,坊間補習班的英檢衝刺班也百花齊放,甚至多數大學都設有採納英檢成績的英語畢業門檻,但為何英檢成績高的人,卻不一定能說一口流利英文呢?

如果在雙語國家的目標下,未來英文檢定、課程、考試都不能只是標準化測驗,更要成為幫助考生提升英語力的途徑,那麼,雙語國家政策下,目前的英檢制度與英語課堂,還有哪些進步空間?

進步空間一:聽說讀寫的整合測驗,溝通能力成關鍵。

考試著重的面向,往往會成為學生關注的重點,過往學校的考試多採取紙筆測驗,導致台灣的英語學習往往偏重聽讀能力。全民英檢研發長吳若蕙就表示,「台灣學生比較著重聽讀」,相對口說與寫作能力較弱。

對此,政大英文系教授尤雪瑛說明,英語必須聽說讀寫四項能力兼備。她強調,日常要使用英文不會是單向能力,「有時候聽,然後要寫;有時候是聽,然後要說。」

尤雪瑛也分析,整合題型是國際英檢的命題趨勢,整合了聽、說、讀、寫四項能力進行測驗,「考寫作不會只有一小段文字指引,還需要結合聽讀能力。」

她以托福的口說測驗為例,考生需要先閱讀一段短文,再聆聽一段音檔,才能回答口說題目,等於是同時檢測考生聽力、閱讀、口說和整合資訊的能力。

另外,致理科大通識中心講座教授陳超明表示,過去台灣英語考試過度強調文法正確性,「英檢要考的重點不是文法,而是溝通能力。」他建議,全民英檢出題應以素養為導向,測驗考生的英語溝通力。

在英語溝通力上,尤雪瑛與陳超明的看法不謀而合,尤雪瑛認為,英語是工具,「培養個人的邏輯思考判斷,將來能投身社會,參與並改變社會。」

全民英檢研發長吳若蕙,陳之俊攝。
全民英檢研發長吳若蕙,陳之俊攝。

進步空間二:讓測驗成為學習的夥伴與動力,實踐終身學習。

英檢考試不只具有檢測能力的功效,它應該變成學習的一部分,讓考生在測驗結束後,仍能繼續學習英文,實踐終身學習。

「英檢不是判斷你好壞的工具,而是能和你一起學習的夥伴,」吳若蕙強調觀念應該改變。

也因此,全民英檢花費了兩年的時間研發「GEPT聽診室」,這種個人化的成績回饋系統,在成績單上提供成績、強弱項分析與學習指引,提供考生未來精進英語能力的方向。

吳若蕙希望透過GEPT聽診室,翻轉大家對測驗的印象,測驗不是要評斷考生的優劣,「而是讓你知道自己的程度,並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與未來努力方向。」

針對學習型測驗,尤雪瑛也提到,「考生往往只看到(英檢)成績,卻不知道如何理解成績。」因此,學習型測驗能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程度,並掌握未來英語學習可改進與加強的部分。

僅情境配圖,取自pexels。
僅情境配圖,取自pexels。

進步空間三:國際型測驗讓雙語國家接軌國際,英檢應獲國際認證。

雙語國家提升全民英語能力,目的是接軌國際,為台灣創造更多機會。尤雪瑛便提到,雙語國家下的英語檢定需要國際化,「因為雙語國家是希望別人認可我們的英語教育,認可我們的英語能力。」

多益台灣區總代理忠欣公司董事長邵作俊則補充,國際英語檢定可以直接和其他國家比較程度,「畢竟一年有五、六百萬人在考。」

國際英檢的考生遍及全球,讓台灣考生與世界各國的學習者在同一基準上比較英語程度,也能讓國外學校或用人單位更明確掌握台灣學生的英語能力。

完善的英語檢定幫助學習者清楚學習狀況,並知道未來可改進的方向,在英語學習的漫漫長路上,以合適的步調前行。

尤雪瑛同時強調,雙語國家不是要每個人的都變成英文系教授,不同階層、不同職業的人,需要的英語程度不同,「英文不是目的,是工具,能幫助國民打開一扇窗。」

看更多遠見雜誌文章:
成大「八連霸」企業最愛大學!台科拚上亞軍,台大排第三
學測考生確診不能補考?家長大炸鍋逼政策一夜急轉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