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政策系列1 柯趙攻賴 雙語成為教育之怒 公務體系進退兩難

編按:自總統蔡英文第二任期提出2030雙語國家政策後,讓家長、學生、老師都受到前所未有的強烈壓力,我國各級學校10年就要走上不分科目提升英語教學比例的目標,讓師生苦不堪言,不少老師想脫離教育現場。此怨亦出現在即將到來的總統大選戰場,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國民黨副總統參選人趙少康抓住這個由賴清德任行政院長時就啟動規劃的政策猛攻,點燃雙語家園政策話題。

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公共參與政策平台,2023年4月發起一項「『雙語政策』有違國家語言發展法精神,影響國家正常教育發展,建議停止錯誤政策,落實多語臺灣、英語友善」倡議,短短數天連署人數破表,讓國發會和教育部雙雙回應。教育部去年5月再次發函重申,各地方政府自行辦理「部分領域課程雙語教學」時,不強制學校參加,適時滾動修正所訂之雙語績效指標,以符合教學現場需求。

教育現場之怒已將成為2024年總統大選攻防議題之一,在總統、副總統政見發表會上,這個由2017年時任行政院長、現任副總統主導的2030雙語家園政策,就成為候選人激烈攻防的議題。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抨擊,目前推行的教育制度不但無法促進社會階級流動、無法學以致用,也無法接軌國際。國民黨副總統參選人趙少康更提出「廢除」2030年雙語家園政策,以回應民意。

教育現場怨聲載道 進度應放緩

由於現在教育部規劃的「全英語授課」中,該學期英語課程中要使用英語教學比率達70%以上,也就是說,國小一節課40分鐘要有28分鐘是老師用英語教學,國中一節課45分鐘要有至少32分鐘英語老師用英文教學,這樣的分配,讓家長跟老師都操碎了心。

目前各縣市政府為了達到政策目標,啟動了相關方案,有趣的是,資源較少的原住民部落,因為長期以來受到個基金會關注,反而有大企業資源挹注幫忙,相形之下,非都會區、偏遠鄉鎮,如彰化、雲林、嘉義、台南沿海地方小學,學生資源相當匱乏。一名老師說,目前全台灣以桃園市政府針對國中英語課的獎勵走最前面,若各校英語教師一學期實施4次全英教學且公開授課一次,核敘嘉獎一次;一學期10次且公開授課一次,除了嘉獎以外還核予商品卡1000元。

教育現場面對2030年雙語家園,家長、師生紛紛發出不同抗議聲浪(示意圖)。圖/陳賜哿攝

但是不少桃園的老師反映,他們寧可不要這種商品卡,只希望政策不要繼續以這樣比例實施。讀英語系和用英語教學,有非常大的轉換空間。不少縣市的老師也反映,幾乎所有地區的模範雙語教學都是私立學校,其中最知名的是前國民黨總統參選人韓國瑜在雲林開設的維多利亞小學,在課程規劃及尋覓師資中就已經是全英語授課。

「但那就是私立學校啊」,真正的教育現場是我國傳統師範體系為主訓練出來的老師,原本就各有所長,「改變並非朝夕」。也因此,教育現場此忿難平,還要有外師入校的被剝奪感。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去年12月19日公布2023年10大教育新聞,第一名就是「雙語政策」,而且「蟬聯」連兩年入榜。

對於教育現場的怒火,及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國民黨副總統參選人趙少康的批評,教育部表示,呼籲候選人應該要對自己的孩子有信心。很多教育政見,政府都已經在做,而且也會持續做。而針對雙語政策,有關雙語師資與教材沒有完整規劃的批評,教育部表示,雙語教育是循序漸進,從準備好的學校先開始,並且在老師能教,學生聽得懂的前提下推動。

慎選外籍師資仲介 擴大教學溝通
從2019年就開始規劃由師資培育之大學辦理雙語教學次專長職前培育課程,2020年起開設中小學雙語教學在職教師增能學分班,提供師資生及在職教師雙語教學增能,共已培育7,628名雙語師資。同時,也提升教師英語教學能力,目前已有6,361名英語文教師取得CEFR B2級以上相關檢定及證書。教育部也選送927名教師赴海外短期進修,另外更引進外籍英語教學人員及部分工時外籍英語教學助理1,450名,幫學校營造英語口說環境。

教材部分,教育部持續優化部定英語文課程、支持各校語言選修課程開設。有關候選人提到雙語教育應弭平城鄉落差,教育部表示,現已補助偏遠地區國中小購置行動載具、開發及購買數位內容,不分城鄉提供學生全面性的學習資源。偏鄉師資方面,已增列雙語教學師資公費生名額、引進外籍英語教學人員,亦透過雙語數位學伴、國際學伴、部分工時教學助理等計畫,媒合外國籍及本國籍大學生與國中小學生遠距或實體交流。

而高等教育投資,國際間各國高教經費計算基礎並不相同,2019年臺灣整體高等教育經費占GDP比率已達1.2%,並非0.39%。政府持續透投資高等教育,包含8年間教育部高等教育預算編列從2016年919億元成長到2024年的1280億元,此外2023年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第二期啟動,規模再提升到970億元等。教育部認為,現在是實施政策的過渡時期,教學現場在資源挹注下,會很快穩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