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土失根-小林村 故鄉只在夢中

流浪者之歌,今天帶您看到天災後的遷徙。11年前,莫拉克風災,瞬間山崩,讓小林村消逝;災後,小林村遺族在三處永久屋散居,從此,小林村大武(土龍)平埔族一分為三,再也拼不回記憶中的共同家鄉。面對這樣的結果,是因為每一位倖存的村民各自有考量,只是,面對失落的家園,他們選擇從文化層面著手,藉著傳統,找回團結和重新站起的勇氣。

2009.8.9莫拉克風災,獻肚山一夕間掩埋小林村,近五百人不幸罹難,遷村是沒有選擇的選擇。

大滿舞團團長 王民亮:「這個家不見了,甚至你的父母親也不在了,這時候就會發現到,這樣你在外面努力的方向其實已經迷失了,已經不知道我要做什麼,我又要追求什麼,或是到底我在外面打拚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風災當時,王民亮在外地工作,逃過一劫。但傷心和悔恨不斷在內心拔河,面對家鄉人事已非,即使決定返鄉,但重新安身立命的家又在哪裡?

災後重建,居民和政府單位,以及援建的慈善團體,多次協商討論,因為訴求不同和意願難以達成共識,266戶小林遺族,自此分隔三地,散落在杉林區小愛小林村、日光小林村,和甲仙五里埔永久屋。

日光小林村居民 潘品岑:「當初是沒有那麼多,當初只是想說,起床之後不要再看到那一座坍塌的山這樣子。(想要一個安全感。) 對,安全感。」

聲線猶帶著顫抖,記者提問,好像重新撕開好不容易結痂的傷口。

潘品岑在新家園的烘焙坊服務,用有溫度的手感,和社區媽媽一起打造專屬品牌,穩定生活來源。另一角,七十歲的羅潘春美,在永久屋闢出菜園,重溫往日生活,也替未來闢出希望。

日光小林村居民 羅潘春美:「剛來都會很傷心,都會想說,以前環境不錯,怎麼來住這(永久屋)。就這個風災,沒辦法,會啦(習慣了),現在住七年了,我們搬來這七年了。」

即使生活安穩,然而對新環境陌生,還有災後心情低落,每家每戶始終無法走出負面情緒。

大滿舞團團長 王民亮:「那我們是不是透過其他的方式讓他們(村民)願意講出來,那我就想說,其實唱歌跳舞,你只要有手有腳,你可以發出聲音,就可以做這件事,不是很簡單嗎?那我很開心,很多村民願意跟我一起,透過樂舞的方式做這件事情。」

夜幕低垂,每星期兩次排練傳統歌舞,居民漸漸向活動中心靠近,沉鬱氣氛被熱鬧的團體生活取代。

大家吟唱的古調,用注音文拼出來,原因是平埔族沒有文字,語言也快消逝殆盡,王民亮從日本學者的錄音檔中,一字一字拼出歌詞,再教團員吟唱,讓失去家園的小林村民,重新找到自己文化的根。

夜祭,大武壠平埔族最重要的歲時祭儀,追思祖靈同時,也有祈福和感恩,更有著部落復甦的意義。公廨是小林村信仰中心,祭祀太祖,屬於祖靈信仰,遷居各地後,居民們決定,將信仰就地保留重建。

大滿舞團團長 王民亮:「我們都希望我們可以就近拜我們的信仰,因為有信仰是比較安心,可是長輩就 一直覺得說我們應該要回去我們原本的地方,因為他們(長輩)對原本的村莊情感比我們更濃厚。」

日光小林村居民 羅潘春美:「(公廨)帶來小林,大家要團結就沒辦法,因為我們這樣夜祭回去,大家都在一起(可以)團結,如果我們遷來,他們一處(公廨),我們(又)一處,這樣就無法團結。」

曾經摧毀小林村的獻肚山,矮了半截後再度蒼綠,小林村舊址,繼續沉睡在土石堆中。遷徙永久屋的小林村遺族,組成大滿舞團,藉著傳統找到力量,面對生命無常,他們選擇勇敢擦乾眼淚,重新開始。

文字撰稿:林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