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岸風電的cost down:嚇跑了外商,倒霉的是哪些「MIT」供應鏈?

文/黃筱歡 圖/高嘉宏

圖:高嘉宏
圖:高嘉宏

為發展再生能源,台灣先於日韓,強力推動離岸風電,吸引不少外商來台投資。原預計今年開始就有具規模的風場開始商轉,但在九合一公投綁大選之後,不只風電大縣的地方政府換人做,公投結果也對政府的能源政策打了一個問號,更甚者,能源局去年預告2019年的躉購費率,從每度5.8元下跌到5.1元,不少開發商近期正重新評估在台的投資計畫。

彰化外海的風電龍頭,來自丹麥的沃旭能源日前宣布暫停在台投資,更發函在台供應鏈停止執行已動工的合約。

沃旭如果「不玩了」,本土廠商損失多少?

目前沃旭能源喊卡的3個合約,包括了台灣汽電共生的子公司星能公司,以及台灣2大鋼鐵製造商中鋼與世紀鋼,合計約超過74億元的訂單:

圖:高嘉宏
圖:高嘉宏

中鋼表示,目前暫停的是沃旭委託的試製原型,規模尚有限,不過全部的56座水下基礎訂單價值100億元,若整個訂單泡湯,3間公司總影響將近200億元。

《自由時報》報導指出,由於沃旭在2021年須完成2風場,整體投資1650億元,已陸續簽約,若停工對供應鏈衝擊將全面浮現。業界表示,目前在台風機供應鏈有2系統,沃旭帶頭集結最快動工的供應商,一旦喊停,將產生「寒蟬效應」,最終可能牽動整體離岸風電上兆元投資。

同樣也是來自丹麥的風力開發商 – 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財務長徐正穎則表示,今年年底才會做財務決定,目前公司針對預告的5.1元費率還未有定論。不過他也透露,「如果真的降得很多,會(與本土供應商)啟動重新議價的動作」。

外商喊卡,對哪些本土供應商有影響?

風機併網發電,是一整串的供應產鏈。台大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系主任江茂雄指出,開放離岸風電能帶動的供應鏈,不是只有風機製作,風機其實只佔了五分之一,其他80%可投資項目,包括了電網併聯、水下基礎建設、風場維護等海事工程等,都與在地的供應鏈環環相扣。

圖:高嘉宏
圖:高嘉宏

根據沃旭能源提供已簽署的合約,從探測海床、鋪設海纜、興建陸上變電站等工程,到支撐風機塔架的水下基樁,都是與台灣供應商合作。另一家開發商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在台灣則已和本土廠商簽署60項合約,在台採購金額累計超過200億元,提供7500個就業機會。

而在這些合約訂定的背後,開發商也需繳交上億的「印花稅」給地方政府,目前除了沃旭表示已經繳交超過2700萬元的印花稅,CIP去年與本土鋼鐵大戶世紀鋼簽定165億元的水下基礎供應合約,同時也繳納1618多萬元的印花稅給彰化縣政府。

(印花稅是經濟活動中,雙方訂定合約憑證所徵收的一種稅,例如沃旭跟供應商在台灣簽署承攬合作契約,就需要繳納印花稅。在台灣除動產買賣外,合約當事人須繳交憑證金額的千分之一至千分之四不等的印花稅。印花稅屬於地方稅,稅收歸於地方政府。)

彰化縣政府預估,未來彰化外海陸續開發離岸風電,將有20-40億元的印花稅入袋,將優先提供在地學童免費的營養午餐,並用於照顧老人,發展長照福利、社會福利、以及教育與交通建設。

台灣沒有的技術,要如何從頭開始?

離岸風機對台灣而言是全新的產物,只有本土樹脂製造商上緯公司在苗栗外海投資的2架風機(共8MW),而沒有任何經驗的情況下,上緯前後共花了40億元,比原先估計20多億元的建造成本,整整多了一倍的費用,被業界稱為是「最昂貴的學費」。

丹麥風機製造商三菱重工維特斯執行長克羅斯各(Lars Bondo Krogsgaard)表示,台灣的海床結構與歐洲不同,又時有地震、颱風,考量這些因素,三菱重工特別為台灣量身打造風機,耐風等級比最高級的class I(每秒50公尺)還高,是「class T」(每秒57公尺),這也是為什麼台灣風機比較貴的原因,每架風機設計年限都是25年。

而不只風機,為了帶動風電供應鏈,經濟部也針對有關聯的產業,包括了塔架、水下基礎、電力設施、海纜、船舶製造到風機零組件,分年要完成不同比例的「台灣製造」項目,希望引進歐洲技術,讓台灣五金零件、機械產業能符合歐洲標準、使用歐規標章外銷全世界。

圖:高嘉宏
圖:高嘉宏

工業局統計,目前共有14家台灣廠商加入水下基礎供應鏈、15家投入風機供應鏈,總計初期投資金額已達209億新台幣。

圖:高嘉宏
圖:高嘉宏

以離岸風電發展的前置期來看,最先直接受影響的是風機塔架、與支撐塔架的水下基礎建設。

承攬這些工程的台灣公司中鋼、世紀鋼,原本是做鋼鐵起家的,從傳統鋼構製造業跨足離岸風電水下基礎結構製造,中鋼還為此成立了興達海基公司。中鋼的第一筆水下基礎訂單,就是來自沃旭。

雖然沃旭目前未取消訂單、只是暫停執行合約,中鋼副總經理王錫欽表示,這是「最不希望看到的地方(取消訂單)」,他說水下基礎有7500個零組件,就像汽車廠的組裝線,第一、二階段共涉及20家供應鏈廠商,估計需要2000人雇員,沃旭的訂單可以支撐前2年的產能,如果訂單流失,不是價錢往下修就可以解決的事。

為了就地製造、組裝,中鋼和世紀鋼分別在南部的興達港(高雄港)、以及北部的台北港建立新廠房,投資額共計超過80億元,預訂2019年底完成試運轉。

中鋼副總經理王錫欽說,零組件的供應商,和開發商簽訂的合約,和躉購費率綁在一起,躉購費率的調降是「牽一髮動全身」,如果降低費率,和供應商的合約價一定是往下調整,影響的是本土下游的供應商。

而被暫停合約,負責沃旭變電統包工程的星能公司,副總經理鄭鉉日前在公聽會上已率先表示,該公司承攬金額73億元,土建工程約42億元,分包給本土廠商辦理相關業務,需求的人力達1000人以上,也承諾有500位彰化在地人力雇用,終止合約「對地方是很大的打擊」。

星能公司也表示,公司採購多為國內設備,目前已經在進行議約,終止合約的話,對國內機電廠商有影響,也會間接影響其他開發商的投資意願。

想複製歐洲技術、又要cost down,德國專家警告台灣勿喪失亞洲風電先驅的機會

台灣2019年預告的躉購費率,從每度電5.8元降至5.1元,加上網路流傳「風機十年變廢鐵」、「離岸風電開商十年賺飽就跑」,也讓開發商人心惶惶,私下透露這樣的投資環境並不友善,而德國離岸風電的推手、德國離岸風電基金會教授馬汀(Martin Skiba)日前更直言,這樣大砍躉購費率,台灣的離岸風電發展恐怕不會成功。

「台灣必須先建造一些風機,才能想如何降低躉購費率。」馬汀也比較德國與台灣躉購費率的走勢與離岸風電裝置容量的成長,他說德國在2012年到2019年,因為躉購費率的穩定,才有大量的投資進入風電市場。相較之下,台灣才在發展初期,就有這樣的降幅,他也表達擔心。

雖然不少歐洲開發商來台投資,馬汀表示,「你可以說歐洲的學習曲線可以貢獻,但你沒有經歷過這些。每個國家都有許多潛在風險,比如缺乏風機建置運輸所需的碼頭建設,又有颱風、地震,政府又加入了在地化的要求,而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必須從做中學,而不只是靠計算費率。」

馬汀說,台灣目前正在一項非常大的投資的開頭,問題是「要不要繼續投資,還是拖延投資。」他也指出,日本和其他國家也正迎頭趕上,台灣已有跨出第一步的優勢,應該善盡其用。

歐洲經貿辦事處的副處長雍青龍(Thomas Jürgensen)也表示,離岸風電需要大量的投資和專業技術,也需要「政治上的勇氣」,他說日本近年來剛通過離岸風電法,南韓、印度和越南也都正朝著離岸風電的道路邁進,他說台灣有成為亞洲第一個風電先例的優勢,而台灣是否能在這個風電產業中保持領先地位,接下來的一周將是關鍵。

能源局躉購費率的預告期至本月29日,30日將召開躉購費率審議會,屆時將拍板定案。雖然擔心台灣目前的投資環境,至今都沒有一家開發商表態真正撤離台灣,仍對躉購費率抱持期待。

更多關鍵評論網文章
「派對天堂」長灘島經過6個月封島,目前是什麼景象?
《惡血》:如果是在台灣,這個作者早就被製作成中部粽⋯⋯
陳德愉《現場》:有一種感動叫「台灣味」,櫻花妹行腳台灣奇遇記
空服員被迫協助乘客如廁,從《說理》看長榮的聲明是否奏效?
原創先嘲笑,抄襲倒當寶:丁守中與白冰冰,中國醬缸文化的真實寫照

今日熱門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