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岸風電立足海上 補抓看不見的力量

根據經濟部能源局截至5月中最新數據,距離台灣2025年離岸風電發電目標,目前只達到28.6%,進度相當緩慢。產業界指出,重要的原因出在,國產化技術和人才都不足,讓台灣空有16座世界級優秀風場,卻只吹得到風發不了電。

訓練基地裡教練正幫助學員,取得GWO全球風能組織基礎安全證照。

風電業者 陳彥杰 :「就這樣子撞擊會導致他(人員),還沒有下去的時候 他就受傷了。」

「(垂降)沒有很大的擺盪。」

在海上動輒 30層、40 層樓高的風電機艙,一旦發生事故人員得緊急垂降逃生,船塔轉移模擬器,預習惡劣海象。

風電業者 陳彥杰:「打雷的聲音, 烏雲慢慢地接近,整個浪又開始起伏, 那個情緒就變得很緊張。」

「3 2 1 。」

經濟部統計,台灣風力發電2025年目標裝置容量,離岸5.6吉瓦,目前達成約28.6%,陸域風電目標886百萬瓦,目前已達到約92.7%進度。

長遠來看,陸域風電土地取得、環評通過,越來越困難但成本相較低;離岸風電,全球20大風場台灣占了16處,電力較豐沛,但裝置成本近陸域的3倍。這兩種模式,面對人才需求、設備國產化,都在跟時間賽跑。

「慢慢下去, 等到距離洞口之後(順利垂降)。」

風電業者 陳彥杰:「台灣的經濟部也很,強烈地要求跟限制,(國外廠商)你要繼續開發風場,你要有多少的量 能 一定要用到,我們自己(台灣)的員工。」

占地80公頃,打造離岸風電水下基礎設施的台灣廠商,焊接人員一半是外國籍,月薪10幾萬起跳,人難找,因為技術非常高階。

風電業者 林明弘:「它(風電設施)在海上,要放20年-25年以上,可能要打100多道, 甚至是200多道焊接的,程序下去不能有瑕疵,一有瑕疵要重新挖掉。」

焊接完成,再用儀器測量,精確度千之3才合格,人員須具備6GR高級證書,這種人,供不應求。

風電業者 林明弘:「2050年全世界水下基礎的產能,要增加到9倍 可以想像,我們怎麼增加到7000人-8000人。」

明新科大土木環管系教授 張崑宗:「座標系統裡的X軸Y軸,Z軸在哪裡, (機艙)10米左右。」

人才難找,明新科大創設全台第一個風電學位學程,2023年6月招生,產業所需的研發、公安、環衛、維運、技術 等環節,他們專攻維運、技術人才痛點

明新科大風電學位學程主任 李智新:「從(風電)設備從技術,都是引進歐洲的水下基礎的鋼構, 譬如說我們高壓設備的檢驗, 這個都非常缺。」

新產業新科技,延攬師資、產學合作將是關鍵。

風電業者 林明弘:「覺得產能要提升, 所以我們還在往外延伸,去年九月分開始我們可以做到,一個月可以做到3座-4座水下基礎,這已經達到世界級的水準了。」

優化流程、建立模組,加速國產化。風電產業鏈,風起雲湧拚量能,放遠未來,台灣從人才、證照、技術紮穩基本功,跟國際接軌才可長可久。

更多 大愛新聞 報導:
讓海風吹出綠電 乘風破浪是他們的日常
瑪娃龜速行動 氣象局晚間八點半發布海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