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傘運動十週年:記憶與梳理

從第一顆催淚彈在金鐘射出,一把把雨傘撐起於每個街頭,雨傘運動不經不覺成為十年前的歷史,走過一個年代。「為著明天,要記得今晚」,十年後記住了,然後呢?

回望過去十年,對於雨傘運動的討論大多流於對七十九日的成敗定性,以至其影響之連。「沒有一四年的失敗,就無激發一六年的勇武,又何談一九」,這句十分籠統的概括近年屢屢聽聞,然則對於一四年的各種研究,事隔十年不少仍有待整理發展,也有部份方面缺失值得更深入的討論。

例如一九年間網上討論區號召的群眾動員成為常態,但「佔旺」的意義在於,是香港第一個網民自發號召並成事的群眾抗爭,可說是一九年「無大台」的雛形。十年來大多的討論將焦點放在金鐘一帶,對於「佔領旺角」的討論並不多見,也就湮沒了「佔旺」在香港抗爭歷史進程的導向性。

走來十年回望,最大的感觸是,香港人正和時間競賽。十年對上了年紀的一代微不足道,從三十到四十是白駒過隙,對十到二十的青年而言,可以是一個足以遺忘的年代。台灣年初發生「青鳥行動」,現場問卷收集到的數據發現,三十歲以上的青鳥參與者,和太陽花相比大幅提高,但同時青年參與比例遠低於十年前的太陽花學運。

青鳥時為青年者,十年前仍然童叟。筆者對於孩提時最早有印象的社會事件是「九一一」,但這種印象更多源於成長後每次搭飛機海關的安檢。月前香港民主初選案進入求情階段,梁晃維在求情信中指自己是「被時代選中」的一代,生於回歸、成長中每個重要階段轉折,都分別經歷政治動盪:廿三條、中港矛盾升溫、雨傘直到一九。這一代香港人成長於思想不斷被激盪之中,這種思考因而成為香港人生活的一部分,如同每個安檢一樣,我們生活在不同潛移默化之中,在各種影響力暗自角力之間,但其實今日回看雨傘,又有多少是出於一九年而生的潛望。

對經歷過年代的人而言,要僅僅記住一件事,留在腦中迴盪並不困難,難在將其抽出。太陽花和雨傘一樣,迄今十年,當然有更多複雜的社會背景因素,但也必須承認社會事件觸發的動蕩餘韻有限,沒有完整的梳理紀錄,就沒法好好向下一代訴說,下一代亦無從記得、考究。下一代又有多少意願考究?兩年前一份研究指出,移民後代最終將和祖先的文化連接完全脫離,更進一步說明進入離散階段的香港,統整、梳理、總結一個年代,讓後來者能從中帶走意義的急切性。否則今晚哪怕再被記住二三四十年,記得僅是一個空象。

作者》布寒野  前香港網媒編輯,飄洋來台後繼續心繫家園。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香港雜記】香港人與農田的距離
占中運動10週年 英人權組織:香港越來越像中國
【香港雜記】街頭小食系列 -- 魚肉燒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