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傳統民俗「口湖牽水狀」疫後擴大復辦 傳承緬懷先民文化

小朋友將漿糊塗在花壁紙上,接著黏到竹子上,頂部插著4支三角旗,上層、中層與下層分別貼上七爺八爺、山神土地與觀音佛祖等12尊紙糊神像,就完成牽水狀祭典中最重要水狀。透過這樣的文化推廣,讓孩子了解牽水狀文化傳承與意義。

雲林縣口湖鄉鄉長李龍飛表示,「在地人不要忘記過去那一段的歷史,我們也有那個義務,將我們地方留一個更好的環境,給後代子孫。」

口湖鄉公所表示,100多年前口湖鄉發生大水災,導致數千名先民喪命,後來每逢農曆6月7、8日就會在口湖鄉舉辦牽水狀祭典,2010年,口湖牽水狀被指定為國家重要無形文化資產。

雲縣府文觀處處長陳璧君強調,「這口湖牽水狀,它其實也是在亞洲,全台灣第一個就是祭祀先民,就等於是對於一個緬懷我們先人儀式的祭典。」

文觀處表示,受到疫情影響,口湖牽水狀前年停辦、去年縮小規模舉辦,睽違2年後,今年將於7月24、25日,分別在口湖鄉金湖、蚶仔寮、下寮仔3座萬善爺廟擴大舉行,除了緬懷先人外,也希望啟發人類與大自然共生議題。

更多公視新聞網報導
青農養牛並下田耕作 盼傳承「耕牛文化」
台灣最大水難祭儀 口湖牽水狀景象壯觀
結合油畫、國畫技法 米雕變身大型藝術品